作为“中华帝都”,濮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有四位帝王都曾在濮阳活动或与濮阳发生过关系,这其中就包括颛顼大帝。史书中关于颛顼的故事,至今依然让人津津乐道。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现在说的颛顼,经常只能停留在史书中。如何将“很有说头”的故事变得“很有看头”?近日,市文广新局职工张志勇根据史书上的颛顼故事,特地创作了剧本《万岁高阳》。他希望此剧本能够被拍成戏剧,为濮阳的文化旅游贡献绵薄之力。
《万岁高阳》讲述颛顼大帝的故事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尧之三代祖,舜之七代祖。黄帝为统一中国疆域作出了贡献,颛顼则重于内部治理。史籍记载,颛顼20岁即位,定都帝丘,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他在位时,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发展部落联盟,整顿社会秩序,促使宗教进化。他制作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做了一件连黄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绝地天通,就是把人与神仙之间的通道分开了,划定了人神之间的界限。
濮阳是颛顼故里,在濮阳县老城,至今还能见到颛顼遗都的遗迹。此外,在安阳市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西北的土山村,还有颛顼、帝喾的陵墓“二帝陵”,而这个地方以前就是归濮阳管辖。
张志勇介绍说,由于工作原因,他接触到了濮阳的一些文史书籍,了解了颛顼的故事,对颛顼非常敬仰。很多人都说濮阳的历史文化是“有说头没看头”,如果能将这些远古的故事用现代艺术讲述出来,那不就“有看头”了嘛。有一次,他到洛阳旅游,观看了大型剧目《禅宗少林》,突然来了灵感,就想创作一部有关颛顼的剧本。回来后,他大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还到“二帝陵”、濮阳县等地进行走访,并请教了数位专家,最终写出了剧本《万岁高阳》。
专家学者眼里的《万岁高阳》
《万岁高阳》剧本写成后,受到了市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的重视,该局曾专门为《万岁高阳》剧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请我市部分专家学者对剧本进行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剧作家杨好月认为,濮阳一直被称为颛顼故里,《万岁高阳》的作者抓住了大题材,找到了好形式,因此,一定要把它打造成文艺精品。市杂技教育家赵华说,《万岁高阳》以人民为中心,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在弘扬上古先贤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宣传了濮阳、歌颂了祖国。国家一级编剧安克慧说,《万岁高阳》是一部很有意义且值得肯定的作品。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濮阳应发挥文艺团体建制完善、艺术人才众多的有利条件,齐心协力共创盛举,把这出既轻柔曼妙又大气磅礴的神话剧尽早搬上舞台,打造濮阳名片。
此外,生态学者、省管优秀专家张俊朴,高级编辑、市广播电台原台长赵军甫,国家一级编剧、省管专家、市戏剧研究室主任贾璐等,都对《万岁高阳》给予了积极评价。
他渴望剧本能被拍成戏剧
记者仔细阅读了该剧本,发现剧本基本围绕着颛顼一生的几个主要故事展开,同时也结合了现在的反腐形势,鞭挞了假恶丑。
张志勇说,有两件事情让他很受触动,第一件是他在洛阳看《禅宗少林》时的灵感,第二件事就是前段时间“孔雀公主”杨丽萍到濮阳,就《黄山印象》与濮阳演员商讨合作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市都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出了独特的剧目,比如洛阳有《禅宗少林》、开封有《东京梦华》、漓江有《漓江印象》、黄山也将有《黄山印象》。如果濮阳能有一部反映久远历史的剧目,那濮阳的文化不就有了“看头”吗?他很希望自己的剧本能够被拍成戏剧,在濮阳上演。
和张志勇一样,在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学者也有此感想。赵军甫认为,濮阳目前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旅游项目,游客来这里看什么、玩什么,有什么内容值得他们来消费。“我们要让别人相信濮阳是颛顼故里,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喊一百遍濮阳是颛顼故里,不如让人家通过观看一台戏就认为濮阳是颛顼故里。”赵军甫说。杨好月认为,应争取将作者的个人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推动濮阳旅游事业发展,拉动文化产业,使文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造福濮阳后人。(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