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乐县东南隅紧靠濮县、范县、观城县的边缘地区,错落有致地散布着6个村庄,它们分别是张庄集、杜家村、李家村、武家村、阎村、樊村。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6村群众500余户3000余人,在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指战员的指挥下,实行武装联防,团结御敌,谱写出抗战守土的绚丽篇章。
1940年6月10日,侵华日军从新乡、安阳、徐州、开封、兖州等地调集重兵,分12路进攻冀鲁豫边区,想把刚刚诞生的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军区和冀鲁豫边区各县抗日民主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日军“扫荡”过后,相继占领了冀鲁豫中心区的南乐、清丰、濮阳等县城,以此为依托,到处建炮楼,安据点。在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的南乐县,日军就修建了58座炮楼,三里一碉,五里一堡,首尾衔接,互为支援。炮楼里的敌军经常窜到附近村庄,抓夫拉丁、催粮派款、杀人放火、侮辱妇女。
面对日寇的暴行,杀敌负伤、在张庄集隐蔽休养的战斗英雄、八路军南进支队21团8连连长韩青珠夜不能寐。
1942年麦收后的一天,一小队伪军窜进张庄集,企图活捉韩青珠。韩青珠指挥民兵英勇还击,附近村的民兵闻讯赶来相助,顿时枪声、喊杀声交织成一片,三个伪军被打伤,其余伪军丢盔弃甲,仓皇逃命。
武装联防并肩战斗,才能保家守土,粉碎敌人的侵略,夺取抗战胜利。经过这次战斗,韩青珠悟出了这个道理。经韩青珠提议,在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支持下,以地方党员为核心,以民兵为骨干的6村联防区迅速建立起来。
他们挖地道、筑街垒,日夜巡逻,盘查行人,一方有难,多方相助。
1942年深秋,伪军一个中队,赶着十几辆大车到张庄集抢粮,早已探知敌情的联防民兵在伪军必经之地设伏以待,一举缴获了全部车辆和牲口,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3年除夕夜,敌军趁群众过年之机,分两路向联防区奇袭。距联防区半里多地,敌人踩响了早已埋设好的地雷,被炸得血肉横飞。顿时,民兵的土炮和步枪一齐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抛下部分枪械,鬼哭狼嚎着逃命而去。
1944年2月28日,南乐、清丰、千口、节村等较大据点的50余名日军、1000余名伪军,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进攻联防区。午夜两点,张庄集民兵首先发现敌情,同敌人交火。很快,其余5个村子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联防区民兵凭借黑夜和有利地形,集中力量痛击敌人。
有一个藏在猪圈后的日军,端着枪瞄准韩青珠,被民兵杜石雨发现,杜石雨一个箭步来到他背后,上去就是一刀,日军脑袋被劈成两半。杜石雨刚抽刀转身,突然从旁边射来一颗子弹,顺着他的左耳朵边“嗖”的一下就过去了。那个开枪的日军眼看没有射中,准备再打第二枪,被民兵刘东发现,甩手就是一枪,只听“啪”的一声,子弹穿透了日军的脑袋。
在炮弹的轰击下,樊村寨墙被炸开了一个口子,敌人趁势扑了进来。民兵中队长李九岭一连砍杀了几个日军和伪军,搏斗中,他的腹部被鬼子扎了一刀,肠子流了出来。他强忍剧痛,咬着牙把肠子塞回肚里,用腰带勒紧伤口,顽强地站了起来,继续和敌人拼杀。由于失血过多,体力渐渐不支,最后被敌人围在了墙角,他毅然决然地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民兵樊明起让其他民兵隐藏在掩体和地道口附近,自己提着手榴弹、掂着大刀向敌人冲去,手榴弹投完了,就用大刀砍,大刀砍得都卷了刃,最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民兵骨干、投弹能手李福堂,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前,他高喊:“快投手榴弹,朝着敌人窝里投!”
李家村、阎村、杜家村的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敌人见房就烧,见人就杀,很多无辜百姓遇害。撤出村外的民兵杀出一条条血路,奋不顾身地冲回村里,与敌人殊死搏斗,将一批又一批的父老乡亲安全转移出村。
战斗进行到黎明时分,我四分区一个主力连当时正在大张村执行任务,接到情报后,立刻跑步赶来支援。这个时候,县大队和八路军的一个主力营也急行军赶到了联防区,三股人马从敌人的背后发起了猛烈攻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抱头鼠窜。
这次战斗是“武联防”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共击毙敌军39人,其中日军7人。联防区共有18位勇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三年的时间里,联防区民兵对敌作战63次,始终未向敌人“纳一粒粮、交一文钱、出一个夫”,巩固了抗日救亡的后方阵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武联防”在冀鲁豫边区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