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专题栏目 > 公示作品目录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有位“巴铁”哥们叫阿里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07 17:42:29   

《濮阳有位“巴铁”哥们叫阿里》推荐表_01.jpg

作品文字稿:

濮阳有位“巴铁”哥们叫阿里

“我在荆州读的本科,在南充读的硕士,但濮阳才是我最熟悉的城市。我的第一个中国朋友,或者说我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就是这里的,我熟悉这里就像熟悉家乡一样。所以,我把创业的第一站选在濮阳。”4月23日,在市城区黄河路与长庆路交叉口悦尚城百货四楼巴德沙餐厅,巴基斯坦小伙ALI DANIAL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

ALI DANIAL来自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中文名字叫阿里。

2011年秋,刚满18岁的阿里满怀憧憬和好奇,通过申请来到中国学习临床医学。

初来乍到,人生地疏,阿里感到一切既新鲜又不习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吃饭成了他在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伴随他整个留学生生活的难题。校园里的清真餐馆不多,一日三餐,他都要排队才能打到饭菜,不一定可口,但非常耗时间。一个黄昏,他想找找附近有没有理想的餐馆,结果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学校的路了。

眼看着天黑下来了。暮色灯影里,人群熙攘,但无一不是陌生的面孔。除了简单的词语如“您好”“谢谢”,阿里还不会用普通话与路人交流,更不知道如何求助。迷茫之际,他看见几位佩戴着长江大学校徽的学长学姐经过,不由两眼一亮,惊喜地向他们跑去。尽管他语焉不详,但其中一个叫杨永奎的学长还是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招呼他说:“学弟迷路了吧?你跟着我们走就好了。”

返回学校的路上,通过连说带比画的交流,杨永奎得知,阿里一家人都是忠实的“巴铁”。他父亲年轻时是个船长,20世纪90年代曾到过上海、青岛、广州等港口城市,带回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如瓷器、书画、文房四宝等。他家客厅的墙上至今挂着上海产的三五牌挂钟。阿里父亲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但只有在中国的见闻最为难忘,至今津津乐道。阿里说,中国制造的物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就像那座老式挂钟,三十多年过去了,仍然走得十分精准。沿着父亲的足迹走访中国,是他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

杨永奎一直把阿里送到留学生宿舍,告诉他一时听不懂、说不好普通话也不要紧,会写简单的常用汉字就行。出门在外,把自己要找的地方、要买的东西写到纸上,可方便得到路人的帮助。阿里这次听懂了,但却挠着头笑了,表示自己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想找一个中文老师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又没有余钱交学费,只能慢慢来了。

两个人就此别过。

第二天,杨永奎刚走出宿舍楼,就看见阿里在门口等着,问他怎么在这里,他挠挠头,比比画画地说:“学长,我想了一夜,觉得跟你说最好。我能请你抽空教我学学日常汉语会话吗?等我拿到奖学金,给你交学费。”

杨永奎来自濮阳,学的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正在读大三,功课紧张,无暇其他。但是,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神情却像个孩子一样腼腆的巴基斯坦小伙对中国的感情把他给感动了,笑着答应了他。

没有签约,但一场地久天长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

杨永奎大学毕业后返乡,之后又去沈阳军区服役。等他从部队复员,阿里也本科毕业了。

虽然天各一方,但两兄弟一直没间断联系,手足情与日俱增。每年的寒暑假,阿里有可能不回国,但一定会来濮阳,在杨永奎家住几天。在阿里的盛情邀请下,杨永奎也去过阿里远在拉合尔的家。在那里,杨永奎受到礼遇和欢迎,不仅阿里一家视他为亲人贵客,连陌生人都十分热诚友好。“中巴友谊真是双向的。有一次我开车上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看见我是中国人,大手一挥说,中国兄弟,全程免费。”

阿里告诉杨永奎,四年本科读下来,他愈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了。他不舍得离开,让杨永奎帮着出主意,是进公司打工好,还是做生意好?杨永奎耐心帮好友分析了一下形势,觉得以他那时的知识储备,直接就业无优势,不如继续深造,有意识地积累经验。

阿里深以为然,经充分准备,跨学科报考了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研究生。

功课之余,阿里开始尝试着做外贸生意。放假还乡的时候,他会随身捎带些中国的服装、鞋帽、文具及洗漱用品;返回学校的时候,他又会随身捎带些巴基斯坦的水果、皮革、矿石及手工艺品。赚钱虽然不多,但也在小范围内互通了有无、拉动了消费,足够维持他的吃穿用度,同时也促进了他的成长,培养了他的商业敏感和嗅觉。

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口罩、消毒液、核酸检测剂等防护品成为全球性的紧急物资,巴基斯坦更为紧缺。阿里了解到,正常年份,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约占全球份额的50%。疫情初期,中国经过最初的抢购囤积、市场调配后,各地相关生产单位加班加点复工复产,产能随之提高,开始出现盈余,而巴基斯坦仍有很大的缺口。阿里审时度势,跑厂家,跑手续,跑款项,第一次以集装箱的形式,大批量地将中国口罩等防疫抗疫物品运送到巴基斯坦。

以前都是做些小打小闹的生意,这次豁出了血本,倾其所有不说,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款子,究竟有多大胜算,阿里心里并没谱。结果事情好过预期,这单生意稳赚不赔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稳定了民心,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人从中受益。虽然也有人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口罩等物资,但唯有来自中国的防护用品分外走俏、备受青睐,最能提振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货一到站,即被抢购一空了。

“越是到了危急关头,”回忆往事,阿里深有感触地说,“越能见证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怎么说呢,那份深入到骨子里的信赖,真是难以言传,只能意会。”

在濮阳,阿里喜欢上了这里的杂技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在知道这里是“中华第一龙”出土的地方、造字圣人仓颉故里后,愈发喜出望外、流连忘返了。

在中国留学这些年,阿里的口语表达已十分流畅了,但读写能力还有些差距。一天,他和杨永奎走在濮阳街头,突然不解地问:“到了中国,为什么英语里的比萨会被翻译成心脏呢?是因为比萨的形状像心形吗?”

杨永奎也听得一头雾水,问他在哪里看到这样的翻译了?阿里指指斜对面一家写着“必胜客”字样的西餐厅说:“你看,那不是?”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杨永奎乐了,“必胜”确实有点像“心脏”,难怪他读错了。杨永奎告诉阿里,长得像的汉字非常多,多一撇一捺,或少一竖一横,甚至多一点少一点,字音字义都相去甚远,一定要仔细辨认,多查字典。至于必胜客,并非其英文店名Pizza Hut的意译。Pizza可译为比萨,不是必胜;Hut可译为屋。Pizza Hut翻译为标准汉语应为比萨屋,而不是跟普通话发音完全不同的必胜客。这个词最早是在香港出现的,粤语音译为必胜客,以后就约定俗成为必胜客了。

濮阳不仅有阿里的中文老师,还有他的汽车教练,他的驾照就是在濮阳考的,所以视濮阳为他的第二故乡。在濮阳,吃饭也是困扰阿里的一大难题,杨永奎几乎陪着他吃遍了开在大街小巷的清真餐馆,但除了兰州拉面,能让他选择的吃食仍然不多。他喜欢的馕饼、咖喱饭、手抓羊肉等美食,很难吃到。一天早上起来,他认真地对杨永奎说:“阿奎,我不想吃拉面了,我想自己做饭。”

阿里做了一大桌子家乡美食,杨永奎等人吃了都说,这厨艺好得可以开餐馆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阿里萌生了开个巴基斯坦餐厅的念头。他说,在中国留学这些年,处处受到关爱和照顾,他心里过意不去,引进来家乡的美食,也算为“一带一路”建设尽点力。

说干就干。几经筹备,一个充满西域风情的巴基斯坦餐厅(巴德沙)在悦尚城百货四楼开业了。

阿里厨艺虽好,但没从业资质,他专门从老家考察遴选了三名大厨。厨师像阿里一样,个个浓眉大眼,本身就具备广告效应,且实行明厨亮灶,很快招来络绎不绝的顾客,年轻顾客尤多。一群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一边点菜一边说,就是想来这里换个口味,吃个新鲜。毕竟不用出国,也能品尝到正宗的巴基斯坦美食了。

阿里告诉记者,濮阳营商环境好,营业手续没几天就跑齐了。悦尚城老板也慷慨大方,无偿提供场地,让他得以腾出原本准备的一笔租赁费,改善就餐环境,提升食材质量。如果经营状况持续向好,他打算在武汉、成都等伊斯兰教留学生集中的地方开分店,既解决他们的吃饭难题,也让更多中国顾客品尝到来自巴基斯坦的美食。

采访回来,记者梳理材料发现,早在千百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就已遍开美食的花朵。作为重要媒介,舌尖上的味蕾不会说谎,美食见证文明融合、促进中外交流,突破语言、地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推动各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比如葡萄、红薯、土豆等果蔬跋山涉水来到中国,而神秘的东方树叶(茶)等饮品则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

有历史渊源,也有“一带一路”的东风,祝福阿里这个巴基斯坦小伙从濮阳出发,走出一片广阔天地。

本报记者刘文华杨少军段利梅全媒体记者谷爱素




责任编辑: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