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文字稿:
致敬好传统学写好新闻
专题报道部副主任刘文华
这些天,因写我们报社走过40年光辉历程的通讯,得以采访重温老报人艰苦奋斗的往事,内心深受触动。
没有电脑,甚至没有办公桌椅,只能在床上写稿编稿;没有交通车,甚至没有水泥路,只能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上采访……
今天,我们办公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调查研究的好传统不能丢。
努力接地气
2020年,中宣部组织发起“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活动,我市有16个村庄入选,每个县区有两三个村庄。领导派我下乡驻村深入采访,一村写一篇报告文学。
从此我扛起铺盖卷,开始了走村串巷的生活。有一次去范县千安社区采访,我借住在滩区老村的一间库房里。那几天正好下雨,我在社区和老村之间来回跑,天天一腿泥一身土。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吃不好睡不好,也可以几天不洗澡不洗头,但不洗脚不行。我买了个烧水壶,在烧水壶的纸箱上套上买包子时给的塑料袋,灌上水洗脚。只能先洗一只脚,再洗一只脚,稍不注意就会把悬空的塑料袋给踩漏了。
就是这次经历,使我写出《黄河岸边的老村新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细处下功夫
清丰县沙格寨村三面环河,一面靠沙。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一度是一个支前先进村,但到了和平发展年代,则退守为一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子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怎样表现这些变化呢?我在采访中得知,一个叫周宪章的游子从外面打工回来,却在家门口迷了路。又得知周志轩和老伴在村里的食用菌企业打工,有一天晚上,他老伴没做饭,竟像年轻人一样划拉着手机点起了外卖……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细节,以点带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整个村庄的沧桑巨变。
报告文学刊发后,时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杨少军和时任编辑部主任周源注意到这些细节,经二次采访,润色加工,改成通讯《沙格寨趣事儿》,获得当年河南新闻奖一等奖。
发现新闻点
经开区小寨村临街的墙上写有小寨村歌,大喇叭上也循环播放着这首歌。
歌声凝神聚魂。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每有顽敌要克,有硬骨头要啃,文艺兵必先做动员演出,激励部队打下一场又一场漂亮仗。古今中外,音律深入人心、歌声鼓舞斗志的范例太多了。先拎出来这条线索,然后围绕村歌的制作、传播、影响等逐一采访,就能慢慢触摸到这个村庄的精气神,直到人物群像呼之欲出。
有独到的观察,不人云亦云,才能发现新闻点,写出有温度深度高度的新闻。这篇以《小寨村歌唱起来》为题的文章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其中的部分文段,现已成为广州、吉林、昆明等地招录公职人员的高频考点。
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只要自觉师承好传统,注重“三贴近”,脚踏实地践行“四力”,就能写出好作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