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双减”政策工作中,我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减负提质”新思路,谋划立德树人新举措,探索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新样态,打出了一套漂亮组合拳,实现了多维度减负提质。
三年来,我市“双减”工作,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高站位谋划、系统性推进,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期完成了“双减”工作目标任务。
绘制一张“双减”蓝图
时间回溯到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同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豫办〔2021〕28号)。
“双减”工作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随着国家和省级“双减”工作相关文件的下发,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群众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双减”是中国教育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头连着中小学生,一头连着地方党委、政府,见证着党委、政府的担当作为,考验着基层教师的初心使命。
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我市第一时间成立了由时任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走实走深,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2022年3月,我市“双减”工作全面启动。市、县(区)均成立了“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并梳理问题线索,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形成了家校社“双减”工作合力。
构建一套作业体系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不仅要减量,还得提质。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各所学校教育教学组的专家也是绞尽脑汁,为学生设计最合适的特色作业。他们努力地改变着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的反复、低效式的作业结构。对他们来说,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突破口,也是对每名教师的新考验。
特色手工作业,迎接着龙年春节的到来;孩子们化身“小小中医”,在课堂上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拔下亲手参与种植的蒜薹,炒一盘香喷喷的蒜薹炒肉丝;将一颗颗黄豆撒进泥土里,期待着它茁壮成长的样子……一系列融阅读、劳动、美术、体育等跨学科类型的趣味作业,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端午节前,市油田第十五小学的中医坊内,学生们手持针线和布片,在老师的教授和帮助下有模有样地缝制着艾草锤。据了解,该校中医坊自2023年成立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不仅能在这里认识中药、称量中药,还能认识穴位、学习养生知识,并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让作业“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是作业管理推动“双减”工作落地的“先手棋”,靠的是老师们集体的智慧。作业设计好不好?受不受欢迎?学生说了算。
“我很喜欢学校的‘智慧农场’,不仅能参与种植、养护,观察生长,还能获取收获并亲手烹饪。”近年来,市第五中学的智慧农场成了学生除教室外最常去的区域,很多学生甚至课间都会跑去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记者在市第五中学的智慧农场看到,各年级种植区内种植着丝瓜、南瓜、西红柿等作物,有的学生提着水桶正在给一棵棵作物浇水……市第五中学教师卢艳芳告诉记者,“智慧农场”节气农耕劳动体验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和土地深厚的能量。
除此之外,我市各中小学校也根据教育教学情况和自身实际,开展着丰富多彩的实践类的作业,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学科核心素养也得以提升。
“曾经,看到一个个正值青春的孩子周末都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辛苦奔波在各个辅导班间来回赶场,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是于心不忍的。但是作为家长,哪一位又何尝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减负工作开展以来,孩子的作业负担的确减轻了不少。还有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劳动活动,感谢老师的用心组织和精心设计。”说起3年“双减”工作给家长带来的感受,学生家长王女士如是说。对于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来说,王女士的话既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鞭策。
迎来一次天性释放
如果说减轻作业负担是对高质量作业的考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则是一场对孩子们天性的释放。据统计,2021年以来,我市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由92家压减至6家,压减率93.48%;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录入监管平台367家,依法依规注销157家;“证照齐全”机构210家,已合规205家,合规占比98%。
我市除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外,还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6月6日,市绿城小学六年级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游览黄河,制作醒狮包,参观范县郑板桥纪念馆、陶模艺术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等,深入了解了泥塑文化,板桥精神,还体验了做手工的快乐,感知了黄河母亲的伟大,促进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深入学习,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研学是‘行走的课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的有效途径。为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体魄,淬炼学生技能,我们学校不定时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中玩,从玩中学。”市绿城小学教师孙琳琳说。
如今在我市的各中小学校内,不仅有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运动社团,美术、音乐等兴趣班,还有葫芦丝、华容道等传统乐器和游戏,这些社团给孩子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巧算24点”益智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市第八中学的创意手工社团内,孩子们正有模有样地学习包粽子;市第十中学乐然心动音乐社团的杯子舞,将拍手和敲击杯子的声音完美融入《布谷鸟》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被激发,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落实‘双减’是一场硬仗,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本原,让更多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市教育局“双减”办负责人薛贺钊说,教育部门将强化督导检查,持续加强教学及作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并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确保科学教育落地见效,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童年。记者 张迪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