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乡下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天,我在学校教务处发现了订阅的《濮阳日报》,报纸上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此后,我必读每期的《濮阳日报》,特别是副刊版《梅子之约》栏目及刊登的诗歌散文。由于上学的时候我就特爱看书,偶尔也会忙里偷闲写点心得笔记,而且对诗歌情有独钟,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汇总成了一段简单的文字,一笔一画地写在稿纸上,赶到邮局向濮阳日报社投出了我的第一篇作品《语丝碎片》。
我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谁知过了没几天,同事拿着一份报纸兴奋地来找我,说我的作品在《濮阳日报》发表了。我愣了一下,随即也兴奋地拿过报纸认真看了起来。一篇短短的文章,我足足看了十几遍,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深知自己在本子上写的跟在报纸上变成铅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随后的几天,我创作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把以前所写的日记中的点滴感悟,整理成了第二篇《语丝碎片》,兴奋地跑到邮局,再次邮寄了出去。随着第二次的投稿被发表,我当年就订阅了一份《濮阳日报》。记得一年的春天,我在晨跑时偶尔看到田野中的几棵桃树盛开了鲜艳的花朵,灵感突然到来,于是立即跑回学校,在办公室创作了诗歌《桃花》,又发表在《濮阳日报》副刊版。
虽然工作有过几次调动,但是我一直关注着《濮阳日报》,天天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报纸的电子版,里面的评论员文章、时事新闻和副刊版是我重点关注和阅读的内容。
感谢《濮阳日报》24年来的一路相伴,让我的创作历程多了一份温馨的陪伴,让我的工作增加了无限的动力,让我平静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趣味。邵顺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