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专题栏目 > “深港跨境电商杯——我与濮报情缘”有奖征文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关于《濮阳日报》的点滴记忆

作者:刘新元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9-05 07:36:31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回忆的人。

接到王同录老师约稿电话的时候,我恰好不忙,手里正翻着一本仓央嘉措的作品集,名字叫《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放下电话,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与《濮阳日报》朝夕相处的那段时光便汹涌而至。

原来,我从未遗忘,也从未离开。

这样的“缘” 千载难逢

2003年年底,我还在中文系读大四,到了该校外实习的阶段。机缘巧合,有幸成为《濮阳日报》一名实习生。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报社采编大厅时那种震撼。大家不是在电话采访,就是在埋头码字,整个大厅气氛紧张而有序。这完全颠覆了我想象中机关单位“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那种偏见,也让我第一次感觉原来新闻工作是那么忙碌和辛苦。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单独采访的那种惶恐。刚实习没几天,突然有一天接到总编室指令,由我独自去参加一个政务活动。到了会场,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拿着笔不停地记录领导讲话,生怕漏掉一个字。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变成铅字的那种惊喜。虽然只是一篇区区300多字的“豆腐块儿”,并且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看到报纸上自己名字的时候,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还是无以言表的。

离开报社后,我历经了多个工作岗位的历练,但一直未曾脱离写作。时隔多年,有时也会被戏称为“笔杆子”,我深知,是《濮阳日报》给了我一颗梦想的种子,让我站在了写作道路的起点上。

这样的“人” 千载难逢

2003年年底做实习生,到2004年大学毕业成为实习记者,再到2005年离开报社。在与《濮阳日报》不满两年的相处中,很荣幸结识了很多给予我力量、帮助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最令人敬仰的,是报社的那些老前辈。现在还记得冯秋昌老师等,他们在新闻战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新闻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极端负责,真正在用心用情做新闻。

曾经听过一件事,为了写一组反映黄河滩区群众生活变化的稿件,几名老记者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大堤,一路骑、一路看、一路采访。最后,发表了10多篇带着泥土味的新闻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老一辈濮阳日报人还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认真。

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文稿的真实性、精准性高度负责。我经常看到他们为了一个字或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斟酌、推敲,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从他们身上,我清晰地感知到老一辈新闻人的那种风骨与情怀。

在报社工作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梁南洋老师等。他们都曾带我采访或帮我改过稿,引领着我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

虽然在报社时间不长,但无论任何人问起,我都会很认真地回答第一份工作是在报社。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遇到了那么多可亲可敬的人。

这样的“情” 千载难逢

一转眼,《濮阳日报》已经创刊40周年,而我也已到不惑之年。很庆幸,与她共度了两年时光。这两年,有遗憾、有错过,有成长、有收获,有感动也有不舍。

初到报社时,工作压力很大。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个重要会议,下午6点才开完,第二天就要见报。于是,我顾不上吃饭,赶快回单位写稿,由于经验不足,重点没把握准,稿子一直没通过。一直到晚上10点多,编辑、校对、印刷各环节还在等我的稿子。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大家加班,心里很愧疚和自责。但是没有人指责和埋怨,反而主动帮我修改稿件,使我终于在零点前交稿。此事过后,我暗下决心,必须抓紧学习,尽快提升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在各级媒体发稿300多篇。

很庆幸,自己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遇到了《濮阳日报》这么难得的平台,遇到了那么多帮助我、鼓励我的领导和同事。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新闻写作,更感受到了同事之间的温暖与关爱,学到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衷心希望《濮阳日报》与所有的濮阳日报人,都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