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专题栏目 > “深港跨境电商杯——我与濮报情缘”有奖征文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我与濮报情缘| 我在《濮阳日报》发的第一篇新闻稿

作者:韩勇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7-23 07:44:53   

今年是甲辰龙年,濮阳日报社建社已经40周年了。作为一名老通讯员,最难忘的还是25年前,即1999年的8月,我在《濮阳日报》头版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新闻稿。这是一篇现场短消息,题目是《演出让俺乐开了花》。可以说,是《濮阳日报》带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

1998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范县县委宣传部记者站工作。当时的记者站实际上是县委宣传部的新闻科,同时对外加挂了《濮阳日报》社记者站的牌子,主要职责就是写新闻稿件,在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范县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理科男,我阴差阳错干起了“写作文”的行当。

初到记者站,就从剪报、收发传真等基础工作做起,我一边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和摄影知识,一边抄写报纸上自认为写得好的新闻稿。就这样,几个月很快过去了。

记得是一个周一,早上开完例会,同事韩喜忠和田东光接到任务,去老城采访“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徐炳文站长嘱咐我一同前往,试着写篇新闻稿。我内心雀跃不已,终于有机会写新闻稿了。我们一行三人骑着记者站的豪华“宝马”,也是县委大院里唯一的一辆电驴子(摩托车)出发了。

上午9时多,我们到了老城广场。文艺下乡演出已经开始了。我们三人进行了分工,东光负责照相,我负责采访现场观众,喜忠总协调。我按照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一边观看演出,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5个W”相关信息,同时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记得当时我成功采访了两人,一名是包头巾、坐马扎的中年妇女,一名是扶着自行车的光头老汉。其间,我还不时向喜忠请教如何把握采访要点。11时左右,我们结束采访回到了站里。

我很用心地按照自己的思路,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按照三段体的格式完成了初稿。我自认为很不错,便兴冲冲地将稿子拿给喜忠看,结果挨了当头一棒。喜忠说:“你这是记叙文,不是新闻稿。”于是,我根据他的指点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改完后,我又请东光给我把把关。东光很热心地指出稿子的不足之处,我再次进行了修改。稿子完成后,我自认为没问题了,就去找喜忠,结果喜忠提了几个问题,一下把我问蒙了。于是,喜忠向我提议按现场短消息来写,并帮我梳理了一遍采访内容。当看到我的采访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好几年没看戏了,今天在家门口免费看戏很高兴。”他引导我注意细节,用一句话概括提炼一下新闻眼。我反复用了很多词,他都不满意。直到我回忆起当时光头老汉的满面笑容,突然蹦出一句:“演出让俺乐开了花。”喜忠听后猛地一拍桌子说:“就是这句了,这就是新闻眼。”

就这样,这篇新闻的主题明确了。随后,喜忠和东光又逐字逐句帮我推敲和修改。下午4时左右,一篇现场短消息新鲜出炉了。

徐站长看完稿子后,凭着对新闻的敏感,他马上拨通了濮阳日报社的电话,并将稿件传真了过去。第二天的《濮阳日报》头版原文刊登了这篇500字左右的新闻,且没有改动。看到变成铅字的稿子时,我激动万分,更增添了我写好新闻稿的信心。

自此,我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新闻写作生涯,陆续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1000余篇新闻稿,这其中也有稿件获过奖。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篇题目为《演出让俺乐开了花》的新闻稿。

如今,我虽然离开新闻战线快20年了,但《濮阳日报》作为新闻引路人的地位在我心中始终未变。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