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今年10月1日是《濮阳日报》40岁生日,最近看到熟悉的人都在讲述濮报情缘,每读一稿自己都怦然心动、激情澎湃,我不由地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与《濮阳日报》的情缘故事。
1992年,我12岁时,从内黄县井北初中转到市一中上学,初到陌生环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班里最刻苦努力的一名学生。周末我去同学家玩,初识《濮阳日报》便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之后就经常在同学家看《濮阳日报》。1994年,我顺利考上了市一高,学的是理科,作为理科生的文学爱好者,每个月总会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报亭里买报纸,《濮阳日报》就成了我主要的课外读物。2000年大学期间,我参加学校社团,写作和演讲是最开心的事。我把小小说《你在他乡还好吗》寄给濮阳日报社并同年发表,同城的粉丝来信,要和我做笔友。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市生态环境局华龙分局,阅读《濮阳日报》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环保一线战士,我记录的一线工作信息在《濮阳日报》发表10余篇。2023年我们单位垂直,合并为濮阳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作为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我带领大家写调研报告、编课题、撰写论著,10万字都能轻松拿下,离不开早期与《濮阳日报》结缘打下的文字功底。
我家孩子小学时就喜欢看《濮阳日报·教育周刊》,孩子是校园小记者。当我与孩子捧起一份份带回家的《濮阳日报·教育周刊》时,阅读每一个文字都觉得生动而美好。拜读《濮阳日报·教育周刊》上别人的作文,是童年的欢乐,是童年最大的信仰。随着知识的增加,孩子的作文《峰林峡一日游》《娃娃跳》等在《濮阳日报》《濮阳早报》发表。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濮阳日报社也不甘落后,主动融入互联网,先后开通了濮阳网、报纸电子版、手机客户端、微信和手机视频版,喜欢《濮阳日报》的人都可以在手机、电脑上找到并阅读,太棒了。
我仍然不忘初衷,每天在单位的阅报栏里找纸质版《濮阳日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无关金钱名利,无关财富地位,文学是业余爱好,是我们的梦想与信仰,给人生增加了无穷的文化底蕴,那些年印有两代人名字和文章的珍贵报纸,将永远珍藏。《濮阳日报》惠泽我家两代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