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专题栏目 > “深港跨境电商杯——我与濮报情缘”有奖征文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一路同行
赵泉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4-10 07:44:30   

1983年,我在滑县大寨公社工作,任公社团委副书记兼三管区主任。9月底的一天,公社党委书记刘朝增同志参加完濮阳市成立大会返回公社后,就立即组织召开了社直机关干部、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关于成立濮阳市的批复,河南省委对濮阳市委领导班子的任命文件,以及市委对濮阳市的选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的完善和农业发展、工业体制改革等情况的简要说明,大家听得热血沸腾,对濮阳市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在讨论会议精神时,大家都说,如果我们濮阳市能有份综合性的刊物发放到基层,让基层干部能及时了解新建城市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那该多好啊!

1983年12月,撤社改乡,我被组织任命为滑县大寨乡经联社副主任兼商业公司经理。

1984年10月初的一天,我下乡回来看到室内水泥地上有两份报纸(通讯员大都是从门缝里塞报纸),一份《河南日报》,另一份报头是套红的,格外醒目,从地上拾起一看:《濮阳日报》。哇!濮阳市有报纸了!好新奇啊!况且,报头还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的,《濮阳日报》报头和一版头条仿宋大字横标“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均套红印刷,甚是喜庆。

我依稀记得《濮阳日报》创刊号是4开小报,共4个版。一版是政务要闻,二版是经济发展,三版是社会新闻,四版是文化艺术(金堤副刊)。

20世纪80年代初,乡政府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停电又是家常便饭,我夜里开完会回到寝室,无论多晚都会拿上《濮阳日报》看一会儿,不看一会儿就睡不着觉。对热爱文学的我来说,尤其4版金堤栏目上刊登的文化艺术内容我都是逐字逐句逐条阅览,看到特别喜欢的内容,不是动手记到笔记本上,就是剪下来贴在《报刊剪集》里。

1986年年底,一纸调令,我被组织调入濮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部工作,到了大机关,看到了在基层从没见过的众多报纸。但每天工作闲暇阅览报纸时,我拿起的第一份报纸一定是《濮阳日报》。每天通过阅读《濮阳日报》,看到濮阳市各条战线捷报频传、方方面面的飞速发展,作为时值年轻的我能与这座年轻的城市同成长,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内心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愉悦。

作为中共濮阳市委机关报的《濮阳日报》,在我印象中,当时会聚了一大批敢想敢试敢写的办报人,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他们把报纸办得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深受读者喜爱。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担当,深入农村、工厂采访,不断写出讴歌工农业一线改革发展的长篇通讯;他们从背河洼地治理现场传来了改天换地的一线新闻;他们骑着单车沿黄去21个乡镇采风,了解黄河滩区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他们奔走在黄河故道乡村,连续报道那里的沧桑巨变;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和视角写出了一篇篇评论、杂文,直击时弊,激浊扬清……他们以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与职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濮阳日报》由4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了。我也由她的忠实阅读者逐步成为通讯员,不时把市直机关工作中的亮点提炼成新闻稿件送到报社。编辑很支持我的工作,一般都把我的稿件安排在一版报眼或其他较为显著位置。对我投送的稿件,编辑认为比较重要的还专门配发了评论,令我既激动又自豪。

峥嵘岁月,光阴如梭。四十年间,我已由当初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花甲退休老头,但不变的是每日对《濮阳日报》的认真阅读。真诚希望多年来伴我一路同行、正值不惑之年的《濮阳日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唱响主旋律、讴歌新伟业,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image.png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