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专题栏目 > “深港跨境电商杯——我与濮报情缘”有奖征文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是《濮阳日报》给了我成长的力量

作者:​张锡磊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4-07 07:31:57   

 我年幼时就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是《濮阳日报》改写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怀揣文学梦的少年最终成了一名记者。

1975年,我出生于河南范县黄河岸边,黄河大堤从我们家的村子中间穿过。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刚刚入学时的情景:那年黄河刚刚发过洪水,淹没了很多房屋和庄稼,村里没有学校,更没有教室。在村外树林里,老师找一棵树挂一块黑板就是讲台,孩子们要从家里带一高凳和一低凳,这就是课桌课椅了。

懵懵懂懂地上到了三年级。8月份的一天,乌云压得很低,黑压压的扣在大地上,然后是狂风和暴雨。此后的一天,我当时的班主任王老师开始教我们写作文,作文题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那时候也不懂什么是作文,更不懂遣词造句和文章结构,便把头一天所经历的狂风、暴雨场景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 第二天语文课,王老师竟然对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作文大加赞扬,并让我到讲台上给同学们朗读,从那一刻起,我的小心脏怦怦直跳,为之骄傲,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的愿望就愈发地强烈起来。在这种念头的支撑下,我的语文成绩在初高中便一直处于“学霸”级别了。

1994年,有着文学梦的我却阴差阳错的被郑州大学历史系录取,但要当作家,要从事文字工作的念头一直没有改变。到大学后,我才开始接触报纸,在我的印象中,报社的编辑记者都是搞文字的厉害角色,都是我人生追求的榜样。 1996年暑假,郑州大学组织了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参加了濮阳小分队,然后便认识了当时《濮阳日报》的郑威记者——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师哥。聊天中,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问他:“我能不能到……《濮阳日报》去实习。” 在他的引荐下,我顺利地成了《濮阳日报》记者部的一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我没有固定的老师,记者部的所有记者便都成了我的老师。虽然我在大学里辅修过新闻课,但在实习期间才发现,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只掌握了理论,新闻稿仍然写不好。记者部的老师都对我特别好,他们有采访线索,都喜欢带我一起去采写,回到报社让我先写,然后他们再改,改后让我对照着看改了哪儿,并告诉我为什么这样改。那时候还是手写稿,所以稿子改好后,要送到编辑部去,送了几次稿后,我和编辑部的老师也很快混熟了。稿子写完后,我就到编辑部跟着老师去学画版、改稿和拟标题。

1996年8月,黄河再次泛滥,范县、台前县一带的黄河滩区又一次成为汪洋,报社要派记者去采访,在我的申请下,我如愿以偿地成了前线记者,跟着记者老师学习如何采访、如何搜集素材、如何寻找新闻亮点、如何把握新闻导向。 我当时有个小爱好,会把我参与采写的稿件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到剪贴本上。在那次洪水中,我共发表了31篇稿件。 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我感觉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都多,对于消息、通讯等写作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性格内向、不善于打交道的我,在这段实习中也被逼迫着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聊天,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我木讷的性格。

1998年大学毕业,我参加了郑州晚报、东方家庭报、河南商报等多家报社的招聘考试,每次考试我都能以前几名的成绩入榜,在我的印象中,仿佛没有出过前5名。 我的成长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和我在《濮阳日报》那段实习生经历息息相关,与《濮阳日报》编辑记者对我的悉心指导有关。有了这段经历,我的新闻功底和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拓宽,为我后来成为一个资深的报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成功转型为新媒体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值《濮阳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深情地道一声:是《濮阳日报》给了我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