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0月1日,《濮阳日报》伴随着濮阳市的建立而创刊。一摞摞发黄的《濮阳日报》合订本,见证着、记录着濮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壮丽史篇;一张张珍藏的获奖证书和匾额,镌刻着、讲述着濮报人殚精竭虑创造的成就与辉煌。这些熟悉而感人的场景,这些震撼而惊艳的成就,犹如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在濮阳大地回荡,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奋斗的磅礴伟力。
总有一种精神时刻照亮前方。新时代的濮阳让我们感受着蓬勃生机,濮报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窗口,她以持久的力量感染和熏陶着人们,让正能量充满濮阳的每个角落。回首自己的人生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与《濮阳日报》结缘20余年,在《濮阳日报》等媒体刊发文章千余篇,党报如我人生的指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我奋辑前行,我的人生因党报而精彩。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奋辑前行,那是责任和担当。思想的差异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思想家,但却可以做一个思想者。学习《濮阳日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教会了我独立思考。2002年6月,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龙区岳村乡政府工作,平时工作之余,我就喜欢将报刊中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优秀评论文章摘选、剪切下来,做成记录本,常翻常学,不断提高自己政治学习和写作能力。是《濮阳日报》使我对解决困难有了思路,有了个人的见解,不俯仰随人,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奋辑前行,那是求索和奋进。党报是我成长的平台。《濮阳日报》就像是我的老师,在一次次实践中,教导我如何紧抓新闻热点、如何挖掘新闻线索、如何撰写生动鲜活的基层新闻稿件。我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初到乡政府时,我更希望到乡司法所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当领导看到我俊俏的字体、流畅的文笔时,便让我留在乡办公室搞新闻宣传。每次在党报上看到优秀的新闻稿件、新闻标题,我都会一一摘录下来。通过学习,渐渐地,我撰写的一篇篇落实上级精神、反映社情民意的“豆腐块”见诸报端。我一个月平均有20天要到村里找新闻线索,其余的时间去报社找编辑记者汇报乡里的新闻线索,每月见报稿件就有20余篇,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新闻通讯员。
2003年4月,我调到华龙区记者站工作,有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我不敢有丝毫怠慢,紧紧瞄准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写大稿写好稿,每年在《濮阳日报》刊发的头条文章都在10篇以上,每篇视角都新颖独特,多篇文章被区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我一直认为,写文章必须说自己的话、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自己都觉得索然寡味,又怎能打动编辑、读者的心,或者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奋辑前行,那是血脉和风骨。党报让我学会了创新。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濮阳日报社的领导居安思危,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我对这些新媒体情有独钟,每天阅读濮阳日报的电子版、手机报、公众号、客户端,观看直播成为我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濮阳日报社新媒体的经验,华龙区创办了手机报,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1万余人,如今融媒体中心的同事正沿着短视频、直播的道路一路前行。
从春夏到秋冬不懈耕耘,收获最丰美的果实。与《濮阳日报》结缘20余年来,我们执手见证,蓝图成为实景的模样。《濮阳日报》多年陪伴,她好像精神上的食粮,强筋健骨;如航行中的灯塔,照亮方向;像车辆里的引擎,加足马力。
最美的风景在山顶,攀爬登顶才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抬头仰望,北斗仍在闪耀,脚踏实地,美好就在前方。《濮阳日报》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撸袖实干、奋辑前行。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不负春光起好步,踔厉奋发开新局,祝《濮阳日报》越办越好,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