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市省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市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的成立,对于推动濮阳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豫北地区创新高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科技创新领域收获的好消息远不止于此。省政府下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市5个项目获奖;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下达的2023年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经费的通知,我市3个项目获1500万元经费支持;省科技厅公布的2023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名单,我市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市加大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力度,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
机制政策保障创新
去年11月13日,市委书记万正峰主持召开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全市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全面推动濮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常设议事协调机构,目前已成为我市在机制上推动创新的重要平台。2021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并顶格配置领导力量,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推动下,我市建立了市县联动、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机制,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力制度保障。仅2023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就研究20余项重点科技工作。
创新,离不开机制、政策、经费等保障。在完善机制的同时,我市还在政策保障上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濮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濮阳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科技政策。这些夯基础、管长远、治当下的硬核举措,擘画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创新濮阳建设提供了强力制度保障。
此外,我市还从财政方面支持创新,财政科技支出稳步提升。2022年财政科技支出较2021年增长21.1%,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较2022年又有大幅增长。财政支持,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作用不断增强。我市还出台了惠企奖补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2023年,全市16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费减免共计23.5亿元,254家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35亿元。
创新成果成效斐然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将此作为建设创新濮阳、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的“一号工程”。自成立以来,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立足先进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配置,起草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筹建方案,实现市科学院与省实验室一体发展。首批与宏业、蔚林、惠成等15家重点骨干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自建共建“省生物质液体燃料创新中心”等一批省、市级创新平台,已集聚研发平台(机构)43家。
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创新濮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创新保障、创新产出方面,成效斐然。
知识创新方面,省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于日前正式揭牌;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成果丰硕,研发实力大大增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濮阳工学院申建本科目前已纳入河南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并报教育部备案,濮阳医专二期工程和附属医院建设有序实施,濮阳石化学院一期工程建成投用,濮阳科技职业学院成功获批并完成首届800人招生目标。
技术创新方面,创新平台建设量质齐升,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市级研发平台达到300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有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9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9.4%,超过省定目标19.4个百分点,处在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服务方面,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带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濮阳智慧岛获省批复,成为全省首批标准化智慧岛。中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其中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入选省中试基地。孵化载体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众创空间3家。
创新保障方面,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0—2022年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高层次人才170人,全市共引育国家“万人计划”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4人。建成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8个,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个。
创新产出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产出成效斐然,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1222件,2020年以来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居全省前列,经开区获批全省首批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2023年1至11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1%。
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我市创新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和短板。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我市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国字号”创新平台匮乏、创新主体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六个方面强力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战略引领、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作用,统筹推进重大科技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落实。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及推动惠企政策落实等措施,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激励更多创新主体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三是打造高能级平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搭建孵化载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层次。四是壮大创新主体,提质科技金融。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科技金融效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调动更多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五是凝练一流课题,聚焦项目攻关。加大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实施力度,紧盯我市化工新材料和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发掘、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基金项目。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科技服务生产水平。六是突出人才引育,加速成果转化。全面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技术合同登记人员等技术市场从业人员队伍,让人才成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最大优势。
科技关乎发展,创新决定未来。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必然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间的竞争。我们将继续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用创新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张少广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