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4年12月31日,范县张庄镇绿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草莓大棚里,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整齐摆放的双层无土栽培架上,郁郁葱葱的草莓秧苗翠色欲滴,白色的花朵和红色的草莓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真甜”“好吃”“多摘点”……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一拨接一拨,欢声笑语在大棚中此起彼伏。
据绿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心善介绍,草莓大棚采用多层架立体无土栽培技术,让原本在平地种植的草莓改在培养架上生长,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不仅省力省工、节省空间,还提高了产量,提升了品质。“我们的大棚里面配备了水循环系统、通风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智能物联管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远程操作。哪个棚里缺水,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示,在手机上一点就可以自动上水,实现了对草莓种植的精准控制。”张心善说。
这种恒温、恒湿的环境,使得草莓能够茁壮生长。“这个棚里种的是香野草莓,又叫‘帝王莓’,口感香甜,肉质紧实,不用洗都能吃,采摘周期从12月份可以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份,每棚每年产量约6000斤,每斤售价40元,线上线下市场供不应求,凡是吃过的都成了我们的回头客。”介绍起自己的草莓,张心善底气十足。
这份底气到底来自哪里?张心善随后给出了答案。他掀开培养架的外层薄膜,挖了一捧质地疏松的“黑土”说:“这看着像黑土,其实是蚯蚓粪,它每克里边含两千万到两亿个有益活菌,富含极易被植物吸收的多种养分,肥力充足持久,不用打药,种植效果就非常好。”可蚯蚓粪从哪来呢?张心善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长话短说地讲起了自己探索出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我有一个肉牛养殖场,用牛粪养殖蚯蚓,并将蚯蚓粪制作成有机肥,有机肥再用于草莓、葡萄种植,这样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说着,记者在张心善的带领下来到刚扩建的肉牛养殖场,宽敞的钢架养殖棚内,一头头肥硕健壮的西门塔尔牛整齐站立,在各自的位置上低头咀嚼食物。张心善给记者算了一笔绿色生态经济账:“2024年,我们的牛从原来的500余头增加到了800余头,肉牛饲料主要来源于本地收购的玉米秸秆,年利润约200万元。牛粪用来喂养蚯蚓,蚯蚓粪加工成有机肥,有机肥除了我们自己种植草莓使用外,还可以对外销售;喂养的蚯蚓有入药、垂钓、水产饲料等多种用途,年利润在100万元左右。加上草莓等水果种植,目前年销售额也在100余万元。整个农业生态链的全过程中,能源层层利用,损耗极小,效益却很明显。”
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循环农业让当地有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畜牧养殖、农业种植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一步,范县将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记者 杜鹏 樊欣欣 通讯员 李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