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内1800多只鹅成群结队觅食,时而像士兵一般列队昂首巡逻,憨态可掬,时而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煞是可爱,在黄河大堤旁形成了一抹亮丽的风景。9月4日,走进濮阳县白堽乡后辛庄村村民张亚会的梨园,一幅鲜活生动的图景扑面而来。站在鹅舍旁,张亚会随口一唤,一只只大白鹅从梨树下争先恐后地前来等着喂食。
从2014年开始,张亚会在自己承包的果园内养鹅,拓展了致富新思路。
后辛庄村是黄河岸边一个普通的村庄,紧挨黄河大堤。张亚会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后辛庄村人,对这里充满着深厚的感情。2014年,确定在村里创业后,他承包了180亩土地搞种植,先后种植了梨树、核桃树、苹果树等,至今已坚持了10年。10年中,张亚会由一个林果种植的“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记者当天看到,梨园内梨子挂满枝头。“一部分早熟品种已经卖完,现在是中熟、晚熟品种。”张亚会说。
农业种植周期长,受天气、市场影响也较大,2019年开始,张亚会决定拓宽致富门路,外出考察后,开始在梨园内养鹅。于是,他购买了“大散花”鹅苗,开始了“种植+养殖”的模式。“林下养鹅可互相促进,果园为鹅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空间,鹅可以将树下杂草吃得干干净净,鹅粪还成为果树天然的肥料。”张亚会说,“我家的梨年年品质都很好,主要用鹅粪作为有机肥,真正做到了健康绿色。”
张亚会告诉记者,他2019年开始养鹅,没多久就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很困难。但好在挺了过来,现在共有鹅1800多只,主要是卖鹅蛋,很好地补充了种植的收益。
近年来,濮阳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转型升级之路,大力推广林下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成濮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