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桥镇北王庄村水蛭养殖大棚内,王玉威向记者展示水蛭养殖成果。
许多人谈之色变的“吸血虫”,如今成了濮阳县八公桥镇北王庄村村民致富的宝贝。7月18日上午,在该村的水蛭养殖大棚里,26个水蛭养殖池塘连方成片,碧绿的池水中,一条条褐色的水蛭正来回游动。
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威顺手捞出几条水蛭放在手心,这些灵敏的小家伙立即蜷缩成团。“水蛭身体柔软,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被称为‘水里的软黄金’。”王玉威看着手中的宝贝,笑容洋溢地说。
水蛭的养殖周期是4个月,再过2个月,该养殖大棚的水蛭就进入成熟期了。“我们在村委会大院里还有专门的晾晒厂,经过晒干成串,1斤干水蛭能卖到1000余元。一个池子出干水蛭将近30斤,一池水蛭大概能收入3万元。”王玉威向记者算着经济账。
北王庄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人均收入不高。2022年春节刚过,得知养殖水蛭能致富的消息后,王玉威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讨。大家经过外出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了市场需求和收益后,一致认为该项目见效快、收益高,符合村里实际。回村后,王玉威带领村干部投资30万元,搭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大家一边摸索,一边学习,逐步积累养殖经验,第一年收益就达21万元。
见到效益后,村“两委”鼓励党员群众入股,扩大养殖规模,成立北王庄村水蛭养殖农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2023年,该村水蛭养殖面积扩大到12亩,净利润44万余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25.7万元,村内公益事业投入3.6万元,剩余15余万元用于群众分红。
八公桥镇张路口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大棚里,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
“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在养殖池内套养泥鳅、鱼类等水产,把水蛭养殖发展成多元化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王玉威说。
最近几天,八公桥镇张路口村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分外热闹。大棚里的阳光玫瑰葡萄硕果满枝,来自我市各农贸市场的卡车开到田间地头,忙碌地收购着这些甜蜜的果实。
7月18日,张路口村党支部书记谷明仓一大早就来到大棚,指导工人采摘,接洽前来收购葡萄的商户,忙得口干舌燥。
记者走进大棚,只见一排排低矮茁壮的葡萄树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碧绿浓密的叶片下挂着一串串饱满莹润的葡萄。谷明仓摘下一大串葡萄让记者品尝,饱满的果肉充满弹性,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俺们大棚的阳光玫瑰从元旦出芽到现在成熟,已经生长了200多天。生长周期长,含糖量高,所以俺们种的葡萄特别甜!”谷明仓骄傲地说。
看着一串串葡萄长得饱满喜人,记者问及种植秘诀,谷明仓嘿嘿一笑:“种葡萄最关键的是水肥管理。我们采用大水漫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时刻保持土壤湿润度。我们从来不使用激素,但注重肥料的合理使用。在合适的时间用上充足的肥料,葡萄才能长得健康。”
2021年,该村“两委”率先尝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经过不断摸索学习,从果粒较小到颗大饱满,该村的阳光玫瑰种植技术日渐成熟。“去年,俺承包的4座葡萄大棚收入23万多元,今年预计收入也不低于20万元。”谷明仓笑着说。
目前,张路口村有阳光玫瑰种植大棚50座,占地200余亩。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葡萄种植行业,美味的葡萄串起了村民幸福的“甜日子”。
近年来,八公桥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64个村集体经济、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有力推动了八公桥镇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记者 张岚岚 通讯员 程正锋 钟晓晨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