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专题栏目 > 在希望的田野上——濮报融媒记者走乡村看振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四访后韩胡同村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7-11 07:39:46   

台前县马楼镇后韩胡同村,是位于黄河岸边的一个落河村,现有住户488户1900余人。2014年9月10日到2024年7月9日,近10年时间,我先后4次前往该村采访。每一次,都能看到它的新变化——那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正嬗变为和美宜居的幸福家园。

村里又响读书声

2014年9月10日,受驻村第一书记武模戈之约,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参加村小学的开学典礼。

这是11年来后韩胡同小学首次迎来学生。

后韩胡同村小学建于1968年,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数十人在濮阳市和台前县多个部门就职。但由于原有的2名教师年龄偏大、学生人数减少,又赶上撤点并校,学校于2003年停办。停办后,村里的孩子不得不四处求学,有孩子的家庭不得不留一个劳力在家里接送孩子上学,或者在县城、乡镇租房陪孩子读书。尽管村民们强烈要求恢复学校,村“两委”也数次向镇里反映,但一直没能解决。

盼啊盼,村民们终于在2013年盼来希望。当年11月,濮阳市启动黄河滩区扶贫攻坚五年行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后韩胡同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时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的武模戈,被派往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调研中武模戈得知,尽快恢复学校是近2000名村民最大的愿望。

“扶贫先扶智。这么大一个村,没学校真可惜!”武模戈向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打报告,希望利用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后韩胡同村恢复小学。经过和马楼镇、台前县相关部门对接,学院将停用多年的破旧校舍进行了装修,县里又调配了3名教师,2014年9月,后韩胡同村的孩子终于在自己的村庄迎来了开学季。不仅如此,临近村庄的不少村民,也把孩子送到后韩胡同小学上学。

9月10日,开学典礼当天,村里一大早就传出琅琅读书声。我看到,一位老大爷握住武模戈的手说:“无论啥朝代,有学校的地方人们素质就高,日子就富,没学校的地方人们素质就低,日子就穷。学校恢复了,好日子有希望了!”

武模戈后来告诉我,学校恢复后,他利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选派学院优秀师范专业生到校见习,让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给孩子们教授体音美等课程,将孩子们接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进一步开拓孩子的视野,很多孩子的理想由外出打工转变成当老师、画家等。对一些贫困生,武模戈想尽办法帮他们完成从初中到大学的学业,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村民跳起广场舞

二访后韩胡同村,是在两年后的2016年10月15日晚。彼时,脱贫攻坚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看到后韩胡同村又有了新变化。

夜幕降临,明亮的路灯在秋夜里散发着温馨的光。建成不久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抱着小孩荡秋千,有的坐在长椅上说笑,有的则伴着音乐跳广场舞,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社区。

坐在广场边的篮球架下,武模戈向我讲起了修文化广场的前前后后。他说,到后韩胡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自己想方设法为村里办实事。有一次,好不容易找来电影放映员为村民放电影,想不到来的人稀稀拉拉,等电影结束时,除了放映员和他自己,就剩下两位老年人,武模戈哭了。

“小时候为看一场电影,乡亲们携老带小穿越好几个村子,现在主动把电影放到家门口,咋就没人看呢?是电影下乡的政策不好,还是所选的电影不好呢?”武模戈开始反思并在村里走访。

有村民反问:“家里的电视啥都有,不比电影好看?”武模戈又问村民想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村民回答说“也想和城里人一样晚上跳广场舞健身”。村民的话给了武模戈启发:“不同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不一样。村里为什么不能为村民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让他们各取所需呢?”他通过征求村民的建议,并和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商量,最终决定为村里建一座文化广场。通过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到专项建设资金,文化广场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广场投入使用后,很快就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好去处。“看来,不是村民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而是我没搞清楚他们到底想要啥。”武模戈笑着说,“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办群众真正需求的事儿,才是精准扶贫。”

依靠产业脱了贫

第三次来到后韩胡同村,已是2019年12月25日。

当年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条贯通东西、南北的水泥路;一座两层楼的村室拔地而起,村“两委”也不用再待在矮小的平房内办公了;一个个白色蔬菜大棚内,绿油油的黄瓜、豆角等蔬菜,为单调的冬天增添了勃勃生机。

武模戈骄傲地告诉我:“后韩胡同村脱贫了!走,带你看看我们的大棚去!”

我们首先来到韩景宇的大棚,里面的香瓜长势正好。韩景宇告诉我,2018年该村发展集体产业,建起了7个标准化香瓜种植大棚,每个大棚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租赁给村民种植香瓜,不仅带动10余人就业,还增加了3.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后来,村里继续发展大棚种植产业,建了近30个大棚。

“俺村不仅有大棚种植产业,还有工厂呢。”从大棚出来后,武模戈一边说一边拉着我去参观绚丽装饰用品加工厂,去看那里的生产情景。厂房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生产绢花。负责人韩广明介绍,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他把绢花厂建在村头,吸纳本村及附近村50余名村民就业,20余人通过在工厂打工让家里脱了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去做,在村里盖了2个工厂,建了蔬菜大棚,还在村里发展养殖、种植业,一项项产业,成为成功脱贫的关键。”武模戈说。

和美乡村入画来

2024年7月9日,我再次来到后韩胡同村。

武模戈虽已不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但还是把我带到了后韩胡同村。在这里整10年,他对这里太熟悉了。

刚进村口,车辆就被正在施工的道路挡住了。“现在村里正在修地下管网呢。”武模戈告诉记者,河南省“五好两宜乡村试点项目”落户后韩胡同村。现在,村里正马不停蹄地进行项目规划建设。

如何建设呢?村党支部书记韩兆良拿出村庄规划图,“村东西、南北两条路进一步延伸,两条路都将建地下管网,村西将建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村东建一座粮食储备库,村北建的是小游园,供村民休闲娱乐,等全部建好后,俺村将真正成为现代化和美乡村!”说起村里的前景,韩兆良两眼放光,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后韩胡同村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

听说武模戈回村,承包大棚的韩景宇专门前来看望,并邀请他前往大棚一看。记者在大棚里看到,黄瓜、吊瓜长势正旺,“现在天天都有人到地头来拉,根本不愁卖。”韩景宇说,他硬是装了满满一筐黄瓜和吊瓜,要让武模戈带走:“没有你,哪有俺今天的大棚?”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武模戈卸任后韩胡同村驻村第一书记已有一年多,但村里依然为他保留了办公室。“武书记为俺村办的实事太多了,他永远是俺村的‘荣誉村民’。”韩兆良说。记者 袁冰洁

记者手记:

从后韩胡同村看到广大农村的美好未来

一滴水能见大海,一粒沙可见沙漠。从后韩胡同村的蝶变中,我看到了祖国广大农村的美好未来。

2014年到2024年,10年时间,我们先后经历了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见证了中国农村从脱贫到振兴的转变。这转变的背后,是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得以深入实施的结果,是一项项“三农”好政策完美落地的结果,是像武模戈这样无数党的基层工作者带领广大农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当年,全国上下正积极努力,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数个“后韩胡同村”,正在党的领导下,在和美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人们生活越过越好。可以预见,未来的后韩胡同村,将会带来更多的震撼和惊喜;未来的中国农村,将更值得期待和向往。袁冰洁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