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范县杨集乡东吴桥村800亩稻田里,10台旱稻播种机一字儿排开、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农机前进、拐弯,有条不紊地进行播种作业,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抢种场景。
吴桥村党支部书记吴相超一大早赶到种植现场,指挥农机手进地,帮助村民转运稻种。“俗话说,‘夏抢一时,种得越早,收成越好’。旱稻播种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播种方式,不需要育秧、秧田整地、插秧等流程。原来人工一天都插不了一亩地,现在一台机械每天可作业100余亩,最大可能地降低了人力投入。”吴相超说。
“以前的育秧、运苗、插秧费时费力,跟以前相比省时、省力、省水。现在这种技术不需要大水漫灌,采用的是湿润管理模式,将水稻种子直播于旱田之中。后期管理方式跟手栽、机插秧差别不大,与机插秧产量基本持平。”看着旱稻播种机在自家田地里作业,村民吴茂先高兴地说。
“水稻旱播较于常规插秧水稻来说,一是机械化种植节省人力,二是节省了育秧、插秧的环节成本,三是节省了育秧时间,每亩可节约200多块钱。”范县农业农村局副高级农艺师孙亚芳说,“水稻旱播模式也是今后推广的一个方向,我们也会在下一步工作中对该技术进行提升,对其标准化栽培、关键环节进行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小问题,逐步提升产能、产量,为群众的丰产增收奠定一定的科技基础。”
正是夏种好时节,抢抓农时旱播忙。范县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范县现有稻田15万余亩,范县大米晶莹剔透、软筋香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范县大米拥有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濮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优质粳稻新品种展示试验田等金字招牌,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王楼镇东张村的彩稻种植,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方式创立的东梁湖大米,“稻鸭共养”生态农业,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相信范县大米的牌子将会越来越响、越来越亮。本报记者 张西恒 杜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