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走进范县范水办胡楼村桑蚕文化产业园,200亩桑树林已全面进入采摘期,姹紫嫣红的桑葚缀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清晨开园“闻”鲜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挎起果篮,走进郁郁葱葱的桑树林,领略初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采摘的乐趣,欢声笑语不时传出桑林,这里虽没有城市“快”生活的精彩,但是悠闲的“慢”时光令人倍感惬意。
“摘那些乌黑发亮的桑葚,这样的果实熟透了,吃着也甜。”向游客喊话的正是胡楼村村民张艳丽。她已经在园里工作3年了,平时负责指引游客采摘桑葚,或协助游客将桑林间散养的溜达鸡送到野炊区,如果园里来了小朋友,她和同事还会“变身”讲解员,向小朋友讲述黄河流域的桑蚕故事,带领小朋友近距离观察桑蚕如何食桑吐丝。目前,常年在园区务工的村民有20余人,足不出村一天就能挣到100余元的工资。
“把家乡变得更美,让游客玩得尽兴,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园区就业,一直是我返乡创业为之奋斗的方向。”胡楼村桑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闫广新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的闫广新一直在外从事医药行业,看到家乡关于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报道,又了解到范县为在外青年制定的“雁归计划”返乡创业帮扶政策,毅然决然辞职返乡创业。
通过实地调研周边的生态采摘园,闫广新发现因桑葚采摘周期短,专门做桑葚主题的采摘园很少,但桑树不仅能结桑葚、用于桑蚕养殖,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延伸很多副产品,市场一旦打开,综合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另外,胡楼村距离城区不足5公里、板桥古镇景区不足2公里,便利的交通和如织的人流,只要服务跟得上,采摘园不愁没有人气。闫广新决定:从种桑入手,建设采摘园,打造农家乐;以中原农耕文化与桑蚕文化为主线,丰富旅游内涵,把桑园变游园、科普园;细分桑蚕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以旅助农、以文兴产的乡村“桑蚕”经济。
闫广新在园子里一边给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地朋友分享新酿的桑葚红酒,一边给他们算起丰收账——传统的种桑养蚕除去人工等成本,卖茧每亩平均净利润4000元,批发桑葚每亩净利润3000元,这样下来,每亩7000元的净利润相比其他种养殖,收入并不算高。如果将农文旅深度融合,单是桑葚的价格就可以从批发价每斤2——3元涨到5——10元,除去中间损耗,总收益翻个两倍绰绰有余。延伸开发的桑葚红白酒类、桑叶茶类,以及“土”法缝制的蚕丝被,这样高质量的绿色有机产品,可吸引当地游客和市民消费,也可成为馈赠好友的理想佳品。
今年范县旅游市场火爆,产业园的人气也是居高不下,预计每亩桑林的收益超过2万元,综合收益可达到400万元以上。胡楼村桑蚕文化产业园还加入了“北方桑蚕联盟”,与河南周边几十家桑蚕企业抱团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把乡村旅游与特色种植相结合,发展多业态经济的乡村在范县还有很多——范县陈庄镇中原荷花园,通过发展莲藕种植,打造豫北万亩荷花齐盛开的壮丽景观,吸引八方游客;范县辛庄镇的毛楼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发展黄河雕塑文化、深挖板桥文化,打造出一个个芍药园、玫瑰园、葡萄园、草莓园,真正实现了处处有美景、园园有增收。
近年来,范县以旅游景区为“圆心”,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扩大乡村旅游半径,不断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乡村旅游路线更多、内容更丰富、体验感更好,提升农业附加值,做到有景、有产、有趣、有内涵。截至5月中旬,范县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带动经济消费7000万元。
下一步,范县将不断擦亮农文旅的金字招牌,全力推进“文旅+”“+文旅”,实现“文旅+研学”“农业+文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真正让农业产业兴起来、文化产业活起来、旅游经济热起来,做活农文旅融合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记者 杜鹏 通讯员 张雯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