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赤松茸采收季节。走进范县陈庄镇刘张枣坡村,迎风飘散着浓厚的菌香。一行行铺满金色秸秆的地垄整齐划一,一垄垄密密麻麻的赤松茸破土而出,酒红色的菌帽、嫩白的菌颈格外抢眼。
“赤松茸引进我县种植尚属首次,它于秋收后种植,春季4月开始采摘。”作为第一批试种赤松茸的农户,种植户兰景现已经对它了如指掌。进入4月中下旬,他的求购电话就接不停。
“供不应求,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订货。我们以卖鲜货为主,赤松茸主要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前景广阔。”兰景现一边说一边组织人员采收。村民戴着手套、抬着筐子来回穿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赤松茸,现场一派忙碌丰收景象。
赤松茸又名红球盖菇、大球盖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近年来菌类市场的“后起之秀”,备受消费者青睐。去年下半年,兰景现瞅准商机,经过认真考察论证后,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赤松茸种植。尽管赤松茸还在试种阶段,但是“乐坏了农户、改良了土壤、造福了百姓”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县派驻村第一书记罗衍德告诉记者,陈庄镇现已发展水稻种植4.5万亩,粮菇轮作能消耗大量水稻秸秆。赤松茸种植,具有生长周期短、出菇期长、投资小、效益高等优点。种植过程中,赤松茸对秸秆降解率超过50%,栽培1亩赤松茸能消耗水稻秸秆约5吨;采收结束后,腐解的水稻秸秆和菌渣还田,作为天然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实现了绿色循环种植。
“现在采摘第一茬,后面还可以采摘两茬,能采到6月份左右。每亩地预计能采3000斤左右,亩产值大概3万元。”罗衍德高兴地说,陈庄镇依托自然生态优势,探索粮菇轮作模式,积极引导种植户在原有的基础上做精做细,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打造农业产业全链条,让更多的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新路子。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胡国栋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