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利落短发,走起路来脚步轻快,干起工作雷厉风行。她曾扎根我市最偏远的乡镇8年,用脚步丈量乡情,用行动解决民忧,与农村、农业、农民结下了深厚情缘。近三年,她带着感情、使命和责任,怀着振兴农村、发展农业、造福农民的决心和信心,继续在致力于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担当,为推动濮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就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娅。
不惧压力 当好乡村振兴“主攻手”
2021年4月,徐娅受组织委派,到市农业农村局担任副局长一职,主要分管农村人居环境、农田建设、发展规划、农村改革等工作。初来乍到,她虽然有些忐忑,但更多的还是干好工作的底气和决心。
“我在台前县吴坝镇锻炼多年,参与了脱贫攻坚,看到了农村的变化,体会到了农民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渴望。转岗到市农业农村局,我感觉是组织给了我更宽广的发展平台,让我有机会为全市‘三农’工作出谋划策,我一定尽心尽力。”3月21日,回忆起上任之初那满怀的豪情,徐娅感慨地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作为具体分管这项工作的局领导,徐娅深感肩上这份担子不仅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更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面对艰巨的任务,她丝毫没有退缩,一边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一边寻找破题的抓手和载体。她敏锐地意识到,项目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招。2022年,徐娅推动建立了全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健全“三农”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为深入了解农民和企业家的需求,她不辞辛劳,奔走在各县(区)的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她的精心指导下,我市成功打造了126个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幸福指数,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2022年、2023年,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评价中荣获“好”等次,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四。
克难攻坚 啃下环境整治“硬骨头”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徐娅,对这一点更是体会深刻。
她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以铁的决心、硬的作风、实的举措,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无论是夏季的集中整治行动,还是秋冬季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她都直赴一线现场查验,查户厕、看坑塘、串小巷。3年间,她几乎走遍了全市重点乡镇和村庄的每个角落,摸清了急需解决的难题,打通了工作中的堵点。为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她牵头联合市直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了常态化督导调度考评机制,坚持每周一召开调度会议,实行“红黑旗”激励制度,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如今,走进我市的广大乡村,水泥街道通村达户,创意墙绘多彩斑斓,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废弃坑塘变身美丽荷塘,闲置宅院变成休闲广场……在徐娅的强力推动下,2023年,我市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市”,清丰县、濮阳县王称堌镇等4个乡镇和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等45个村获得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县、乡村荣誉。我市成功创建“生态宜居星”2185个,村庄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长期工程,没有休止符,需要久久为功、统筹协作,才能治理到位。”面对阶段性的成果,徐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乡村建设上,她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充分发挥全市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小组和15个工作专班的强大合力优势,建立濮阳市乡村建设项目库和任务清单,推行“一库一单制”管理,实行“台账式+清单式”推进方式,积极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工作。2023年,南乐县、清丰县马庄桥镇等4个乡镇及濮阳县城关镇新华村等34个村庄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乡、村创建单位。这一年,我市谋划实施了22个乡村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19.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我市农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发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这句话徐娅铭记在心,并在工作中结合我市实际,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徐娅积极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共促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为我市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市高标准农田实现亩均增产75公斤、节水24.3%、节电30.8%、节肥13.8%。2023年,全市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谋划完成高标准农田40.6万亩,全省占比高达10%。
为有力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徐娅对全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判,并现场指导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完善提升建设标准,采取“政府+企业、投资+融资”的建设方式,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和企业力量,为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她的努力下,我市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9亿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南乐县获批肉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全市5个县省级产业园全覆盖;清丰食用菌产业园更是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县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一县一业”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濮阳市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荣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清丰食用菌产业园已获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在我市的广袤田野上,一场以“土地驿站”为抓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改革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经验做法为提高村集体收入、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作出了濮阳实践,交出了濮阳答卷,得到了省委改革办、省委农办的高度认可,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作为这场改革的领航者,徐娅充分发挥农村改革专班作用,采取“政策指导+观摩学习+现场办公”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改革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南乐县、华龙区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资产权属归位试点”。如今,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庄已达到2401个,占比高达80.2%。同时,全市实现耕地流转151.4万亩,托管社会化服务1600余万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放眼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机勃勃的乡村,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心之所向,披荆以往。建设农业强市,我们有条件,更有信心。”徐娅表示,她将以深厚的“三农”情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锚定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奋勇担当、笃定前行、实干建功。本报记者 樊欣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