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再启征途。
12月26日,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鲜红的党旗、耀眼的党徽、催人奋进的报告,使整场会议庄严而隆重。
上午9时,与会人员身着正装,迈着矫健的步伐,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步入会场,回顾盘点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共商明年经济发展大计。
从全体会议到分组讨论,再从分组讨论到全体会议,思想相互碰撞、智慧接续涌流……会议期间,大家谈认识、论形势、说谋划、话担当,收获满满、倍感振奋,凝聚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的强大动力。
向好向新 交出来之不易“高分卷”
即将过去的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57.24亿元,同比增长4.9%;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羽绒质检中心;10件19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会场内,一页页报告饱含着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务实拼搏的奋斗成果;会场外,信心满满的话语传递出勇往直前的决心。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统筹协调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升显表示,将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抓好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坚决完成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扩大有效投资,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力争动态储备项目1000个以上,全年争取各类政策性项目超百亿元;扎实推进省市重点、“三个一批”等各类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全年完成项目投资超千亿元;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全市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工信方面一些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得以实现,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居全省第1位。”谈起2024年的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善戎感慨万千。他表示,明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的预期目标,让其深感责任重大,将着重在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进“一转带三化”等方面狠下功夫。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运壮志说,市商务部门将牢固树立“商务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增效行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主体作用和参谋作用,着力招引一批关键节点项目、专精特新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同时,实施濮企出海行动,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做好县域商业、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专项工作,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商务力量。
更优更强 画好路线清晰“作战图”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实际,我市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经济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50亿斤以上……一个个预期目标,发出全力拼经济的“最强音”。
会议提出,要直面发展中的挑战,抢抓发展中的机遇,跳出濮阳看濮阳,立足濮阳看濮阳,以工作主动性赢得发展主动权。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李国艳表示,该局将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油地、校(院)地、区域创新合作,高水平搭建创新平台、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高水准实施科技专项,深入实施“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全力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生态。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孝广表示,全市水利系统将持续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夯实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扛牢水旱灾害防御职责,勇毅担当,加压奋进,全力推进濮阳水利高质量发展。
落地落实 吹响笃行实干“冲锋号”
努力方向已经明确,工作目标已经清晰,前进步伐必须更加坚实。
会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认识,增强过紧日子自觉,拿出超常规思维、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拼非常之勇、担非常之责、下非常之功,真正做到难中求进、干则必成。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编好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市两个规划,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强化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两个驱动,推动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两个提升,力争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左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三农’压舱石。”说起具体措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利胸有成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洪轩说,该局将树牢“11355”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人社助企服务团作用,优化零工市场运营,开展“青年人才聚濮行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织密社会保障网,充分释放人社领域惠企利民政策效应,服务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出彩。相信,全市上下一定会乘改革东风奋楫争先,立发展潮头破浪前行,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本报记者 王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