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濮阳市非遗进校园暨葫芦文化艺术展活动在华龙区第二中学精彩开幕。活动现场,一个个造型精美的葫芦上,各种烙画惟妙惟肖,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葫芦作品,并非来自哪位工艺美术大师,而是出自华龙区第二中学的学生之手。近年来,华龙区第二中学以非遗保护传承为切入口,创新劳动教育实践,促进“五育”融合发展。从一粒小小的葫芦种子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葫芦烙画,从书声琅琅的课堂到藤蔓茂盛的葫芦架下,一个葫芦,一支烙笔,一套水彩,一群“葫芦娃”绘出非遗传承的多彩画卷。
自我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华龙区第二中学从葫芦播种、育秧、上架、管理、采摘、艺术加工到装饰展示,融劳动教育、生物科学、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素质教育于一体,开辟“五育”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为了做好艺术教育这一环,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市葫芦文化艺术研究会、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非遗戏曲脸谱传承人等齐上阵,成为学校的“研习顾问”“研习辅导员”,共同编印出《葫芦种植技术和装饰工艺》校本读本,为孩子们送去课程,传授葫芦烙画技艺、国家级非遗戏曲脸谱绘画、装饰工艺等,并在学校橱窗和市非遗展示馆展示同学们的优秀作品。目前,学校已收藏葫芦作品1000余个,创作葫芦诗篇100余首。
同学们能在自己播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的葫芦上作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实践的兴趣和成就感。华龙区第二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葫芦烙画和脸谱绘画这些非遗项目纳入学校课程,形成鲜明的传统文化课程特色,开辟了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子,育出了一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葫芦娃”。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牛慧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