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范县高码头镇聚焦返乡人员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基层痛点,坚持“科技+政法”深度融合,依托数字化手段,探索实践“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努力构建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维码搭建“民意直通车”,诉求反馈更便捷。该镇创新举措,以二维码为载体,打破传统思维,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让民意反馈更加便捷、高效,开启基层治理新局面。一是全域覆盖广触达,打通民意反馈渠道。精心设计平安建设专属二维码,在全镇51个行政村村委会公告栏、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张贴,确保村民出门可见。建立常态化推广机制,每周一、三、五安排专人将二维码精准转发至各村级微信群,实现宣传全覆盖,让二维码成为群众身边“不打烊的服务窗口”,彻底解决群众民意反馈“找不到门路、摸不清流程”的问题。二是功能集成多元化,满足群众多样需求。群众扫码进入系统后,不仅能快速填写矛盾线索、利益诉求等信息,还可以随时查阅矛盾纠纷化解流程、法律咨询途径等实用内容。该系统设置有智能分类模块,自动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权益等不同类型诉求进行标签化处理,为后续精准处置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一码在手,诉求全有”。三是闭环处置高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今年上半年,镇平安办针对扫码反馈的159条信息,建立“接收—分流—处置—回访”闭环管理机制,并安排专人盯守后台,确保反馈信息及时响应、即时交办、实时跟踪。截至目前,159件诉求问题已全部办结,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小程序搭建“智慧桥梁”,返乡服务更精细。该镇结合农村实际,在精准开发、数据赋能和闭环处置方面持续发力,为返乡人员提供精细化服务,有效化解潜在矛盾风险,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精细化迈进。一是精准开发强适配,优化基层操作体验。镇平安办对网格员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结合农村地区网络环境,创新开发返乡人员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排查表单小程序,小程序设置了基本信息、返乡时间、风险类型等模块化填报项目,界面简洁、操作快捷、使用方便,极大提升了网格员使用的积极性。二是数据赋能精研判,实现科学决策支撑。小程序后台搭载智能数据分析功能,对上报数据即时分析,对潜在矛盾纠纷的类型、诱因、涉及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示各服务区返乡人员密度、矛盾纠纷高发领域等关键指标,为镇平安办“每日一汇总、每周一研判”提供数据支撑。三是闭环处置提效能,确保风险动态清零。依托小程序建立“发现—研判—交办—销号”机制,网格员上报信息后,按照风险等级分级处置,一般风险由村级调解员就地化解,较大风险推送至服务区协调处理,重大风险报镇平安办统筹处置,每件事项设置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并实时更新办理进度。今年以来,该镇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小程序累计排查返乡人员3500余人,化解潜在矛盾风险26起。
线上流转闭环协同,矛盾化解更高效。该镇依托企业微信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多部门协同处置和矛盾高效化解,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基层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系统搭建破壁垒,构建联动程序化。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处置中存在的部门协同不畅、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该镇依托企业微信搭建“线上矛盾纠纷流转闭环系统”,将镇平安办、镇派出所等20个镇直部门和7个服务区、51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明确各单位职责清单和流转规则,实现“一个平台受理、多部门协同处置”,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治理困境。二是流程严谨促规范,实现处置标准化。该镇设置严格的流转流程,网格员上报矛盾纠纷后,系统自动根据事件类型、严重程度匹配责任单位,第一时间完成派单、第一时间确认受理、第一时间反馈处置;复杂事项可发起跨部门会商,协调解决。系统对各个环节的操作全程留痕,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确保整个处理流程公平公正、合理合法。三是实战应用显成效,提升治理精细化。系统试运行以来,普通案件实现3分钟完成派单、10分钟确认受理、1个工作日反馈处置方案,复杂案件实现30分钟完成派单、40分钟确认受理、3个工作日反馈处置方案。今年以来,该镇通过村内自主摸排及镇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部门流转,共受理109件矛盾纠纷,已办结106件,办结率97.2%,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实现了用数字化手段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李如超 刘圆圆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