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富”之脉,产业兴旺点燃乡村活力引擎;厚植“绿”之韵,生态宜居绘就乡村秀美底色;筑牢“安”之基,治理有效构建乡村和谐根基……近年来,范县高码头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为总揽,秉承“抓党建夯基础、兴产业强城镇、惠民生促振兴”的思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正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党建领航产业兴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特色产业“链”起致富路。该镇探索建立农业产业片区党委,精心谋划3条乡村特色产业带,盘活果蔬、食用菌大棚130座,改造提升温室大棚20座。新流转土地6000余亩,持续扩大金银花、辣椒、大田蔬菜等特色种植产业规模。牛楼村获评河南省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积极引导牛楼村、中范庄村、丁河涯村等20余个村推进“一宅变四园”,发展庭院经济1000余亩。同时,整合规范现有服装加工、面食加工、扫帚加工、特色种养等庭院产业100余家,巧用“小庭院”激活乡村“新活力”。
项目建设“擎”起振兴旗。该镇在大力发展传统木材加工、羽绒加工、服装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成立高码头镇乡贤创业促进会,成功招引名贝织造、众鑫新型建材、亮华防腐工程、好美佳家居、河南德康中药、美创家居等项目,持续壮大经济实力。
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该镇积极推动优势特色餐饮、田园采摘、文化旅游、物流运输等服务行业发展,着力宣传推广高码头羊肉汤、肉旋子、坛子鸡、十字坡酒等特色美食美酒。深入挖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中彦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源姓氏文化园、齐鲁分化台等文化资源。统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牧原集团运输车队和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
内外兼修塑乡貌 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该镇深入实施镇政府驻地街道改造提升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对镇区主干道开展硬化、绿化、亮化和人行步道改造、弱电线路入地等工作。扎实开展村庄泥巴大街清零行动,对全镇沟渠实施清淤硬化,因地制宜维修、新打农田机井,新建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全镇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该镇积极推动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规范7个老年助餐点运营管理。新建镇第一小学教学楼,改造提升镇中小学餐厅、宿舍、操场和镇第一幼儿园,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镇第一小学成功入选全省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医务水平及镇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该镇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强村富民发展产业结合起来,以庭院经济发展为抓手,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方式,不断把垃圾坑、污水坑、杂树林、房前屋后改造为菜园、果园等“农民致富园”,从根本上推动了全镇人居环境大改善。
创新治理强根基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党建引领,筑牢“稳定线”。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建设,精心选拔培育106名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和154名村“两委”后备人才。发挥“三联五帮”作用,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267名网格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小网格”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
源头治理,激活“内生力”。该镇探索实践“五个一”基层社会治理系统集成模式和“六有”主动创稳举措,依托二维码、小程序、企业微信等数字化手段,努力构建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务实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惠民生”活动,确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全市公众安全感调查中,该镇连续2年在全市103个乡(镇、办)中位列前三。
民风教化,培育“新风尚”。该镇指导各村完善“一约五会”制度,注重发挥红白理事会、法律明白人、乡贤文化人作用,创新性开展“讲良心、守底线,当好人、做好事,扬正气、树新风”全民签名承诺活动;常态化开展“传播社会正能量,共建和谐高码头”系列视频号展播;务实性开展“五好”“五最美”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实现连续3年未发生赴京到省上访事件,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和极端案事件的目标。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高码头镇以“产业兴”夯实根基,以“乡村美”提升颜值,以“治理优”涵养和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站在新的起点,高码头镇将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李如超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