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台前县清水河乡立足基层治理实际,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三个强化、三化调解、三员发力”的“三三工作法”,不断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基层。
“三个强化”抓前端。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该乡成立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靠前抓、综治司法统筹抓、小组成员具体抓,定期召开调度会、研判会,聚焦婚恋、长期信访、群体性重大矛盾纠纷进行集中研判,群策群力,确保风险可控,防止民转刑、民转命案件发生。二是强化摸底排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面加强矛盾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分析,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由“事后调解”向“事前排查预防”模式转变,以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的“三百活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等活动为契机,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人群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做到有事能调解、无事夯基础,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三是强化部门联动。落实“多所联动”推进“警调衔接”制度,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公安派出所民调工作室,选配人民调解员、法官、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驻所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司法所、综治办合理优化调解室,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配齐办公设备,满足调解工作实体办公需求,实现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实体化运行。
“三化调解”抓中端。一是调解场景情感化。该乡调委会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矛盾纠纷当事人涉及情感、赡养等特殊性、保密性的纠纷,因案而异、因人而异,由调解人员主动进村入户,实现调解现场入网格、入庭院、入家庭,通过拉家常、摆事例,使其敞开心扉,通过交心谈心,增进感情,实现气散怨解,进而化解纠纷。二是调解程序规范化。为实现精确合理、快速高效化解,结合实际探索出矛盾纠纷分级调处机制,将纠纷划分为简易、一般、重大、疑难四个等级,乡、村调委会严格按照“三三分流”原则:针对简易、一般案件,由村级调委会先行调解,对村级调解不成功的案件,上报乡级调委会调解;针对重大纠纷,乡级调委会联合相关站所联动调解;针对疑难纠纷,乡调委会邀请法官、法律顾问、乡贤开展“集中式会诊”,实行专业调解。三是纠纷调解高效化。综治办、司法所在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过程中,耐心听取群众诉求,建立来访台账,及时研判,主动介入调解。2024年以来,该乡主动启动调解程序5次。针对难以通过诉讼真正化解、证据不齐全、已过诉讼时效纠纷等纠纷,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以道德评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为标准,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
“三员发力”抓末端。一是选好“情报员”。该乡充分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选优配强联户长和网格员,把德高望重的乡贤选入网格骨干,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确保在矛盾纠纷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快速了解具体情况、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及真实想法,找到争议的焦点、难点,寻找最优化解方案。二是当好“指导员”。司法所按照“统一组织、分级分类、全员培训”要求,拟定学习培训计划,加大对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的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升调解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三是做好“服务员”。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司法所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为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参与制订切实可行的《清水河乡调解案件补贴办法》,充分调动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参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截至目前,该乡人民调解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零,做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今年1至4月,该乡共化解矛盾纠纷42件,成功率100%,有效化解了一系列历史遗留群体性纠纷及突发性纠纷,构建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韩跃壮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