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资金活水引入农村,助力农民创业致富,推动乡村产业繁荣昌盛,是各地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我市敢为人先,以创新为画笔,以担当为颜料,深度融合基层党建与普惠金融,在全省率先推出“党建+兴村富民贷”模式。这一模式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无缝衔接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仅化解了农民发展的资金困局,而且点燃了农村的内生发展之火,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兴村富民贷”50.51 亿元,支持 2820 个村 21841 个创业项目(实体)发展,集体经济贷款 0.32 亿元,村“两委”班子成员个人创业贷款、为他人担保贷款 10.99 亿元,扶持带动创业就业 8.7 万人。
党建金融手牵手
“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我市为何如此重视农村金融服务?
来自各方的调研报告清晰表明:在农村,农民想发展却苦于资金匮乏,想贷款却面临无人担保、无物抵押的困境,这是长久以来制约农民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顽疾。
基于对农村金融困境的深刻洞察,我市自2020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号召,突出党建引领,深度融合基层党建与普惠金融,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各类先进集体、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等量身定制创业贷款资金支持方案。
2020 年,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开展“兴村富民贷”业务;2021年,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将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五星”党支部、先进荣誉获得者等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各类市场主体全部纳入;2022 年,对全市 2993 个村的先进分子集中授信 6 万人,累计金额高达 60 亿元。
特别推出“免担保贷”创新举措。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五星”党支部、先进荣誉获得者等创业人员,依据年可支配收入分别按比例提高授信贷款额度、给予授信担保支持。本人贷款无需担保,本人未创业贷款的,还可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农村告别金融服务盲区,让农民不再因资金问题望“业”兴叹,而且有力推动了基层党组织振兴,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乡村产业发展迎来及时雨
市创业贷款担保中心深入调研、精心谋划,不断创新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兴村富民贷”业务。
2023 年,我市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重点扶持范畴,为农村就业创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集体有了钱,干啥不犯难!”南乐县张果屯镇辛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辛广涛细数“兴村富民贷”带来的改变:“俺村利用‘兴村富民贷’资金50万元,发展辣椒、冬瓜等林下种植项目,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当初建大棚需要大量资金,‘兴村富民贷’提供无息贷款 90 万元;去年年底菌包原料涨价,玉米芯的价格从每吨 300 元飙升到 900 元,我们的资金压力巨大,又是‘兴村富民贷’提供贷款 80 万元,让我们能够正常运转!”提起“兴村富民贷”,濮阳县柳屯镇官仁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吉巧英感慨万千。
“2020 年、2021 年,因为采购新的菌种,还要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及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资金成了大难题。”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卢旭龙回忆,“多亏了村干部卢午申、卢志奇借助‘兴村富民贷’,为基地分别担保两笔低利率贷款 40 万元、60 万元,成了基地解困的‘金钥匙’。”
“党建+兴村富民贷”模式巧妙地将农村“先锋”的身份转化为信用资本,为农民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开启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一站式服务畅“贷”无忧
“党建+兴村富民贷”模式在我市成功推行,背后离不开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和精准有力的措施保障。
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安排部署,组织部门党建引领,人社部门牵头推进,财政、金融、群团等部门齐心协力、密切协作,成立全市“党建+兴村富民贷”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导各县区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为大幅提升贷款效率,市创业贷款担保中心积极探索“送贷下乡、一次告知、当场审核、公开透明”的“七天速贷”模式,村干部凭身份证即可“零证明、零费用”申请贷款。同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工作体系,以乡镇为单位设立 82 个一站式服务区,各县区、乡镇办、村“两委”协调推进,确保贷款服务全面覆盖每一个乡村角落。
每年定期举办“兴村富民贷”专项活动,针对特殊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上门办公,集中受理,急事急办。开辟绿色通道助力创业,统一服务标准,工作人员入户服务,业务骨干现场讲解政策及办理要点,实现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核保担保、发放贷款等环节的快速办结。
“兴村富民贷”不仅为农民建项目搞创业筑牢根基、搭建平台,而且为他们精心选准致富道路。从人力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抽调500 余名骨干力量组成创业项目指导团队,在选准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本报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郭玉杰 李秀海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