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专题栏目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榜样引领 雁阵齐飞助振兴
——我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先进群体培育纪实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8-14 07:52:4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行走在龙都大地上,一个个村庄活力迸发、涌动希望,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正浓。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领头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是承上启下、上下贯通的特殊角色。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更离不开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骨干支撑。

近年来,市委坚持从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始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注重全域统筹、上下联动,以全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为标杆,全面加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先进群体培育,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奋飞的良好态势,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优选重培  让能力强起来

赵家村,位于清丰县马庄桥镇,这个寻常无奇的平原村落,2017年与蘑菇结缘,短短几年便从偏僻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享誉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中更是一举创成“五星”支部,而这和该村的领头人——党支部书记赵玉甫是分不开的。

走进赵家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食用菌大棚鳞次栉比,场面十分壮观。赵玉甫说,村里的食用菌获得了“绿色食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并与广东韶关新界农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年生产种植茶树菇1500万棒,产量达9000吨,总产值9000万元,成了全国最大茶树菇生产基地。同时,为了扩大市场销售,村里创建了大地密码、野人日记电商平台,推出了蘑菇馄饨、蘑菇水饺,2023年销售额达6亿元。

“五星”支部创建是河南省委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优选优育农村党支部书记,侧重筛选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支部书记,结合所在村的区域位置、产业基础、村容村貌、集体经济等情况,通过市县研究、部门会商、实地查看等,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同时,依照各村“五星”支部创建基础,权衡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亮点,指导各村明确重点、错位发展,确保全市“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均衡推进、整体跃升。

强兵先强心,铸剑先铸魂。我市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主阵地和示范作用,紧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星”支部创建等重点工作,每年设置不同培训主题,采取市级示范、县级兜底的方式,将所有村党支部书记轮训一遍。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五年行动,107名村党支部书记、479名村“两委”成员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深化“导师帮带制”,从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中挑选482名“导师”,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党支部书记结对,在跟班沉浸中提高其履职能力。突出干而论道,市县乡分级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大论坛1.1万余场次,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上台谈发展、论振兴、话治理,普通村党支部书记提问题、求答案、解疑惑,在实战交流中优化了工作路径。

激励保障  促干劲使出来

南乐县福堪镇马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辉,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90后。

20世纪90年代,马村从小拱棚开始种植果蔬,但种植规模小、技术差,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贫困的面貌长期没有改变。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是坚持下去,还是换道再跑?这是王光辉任职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为破解困局,乡镇党委带领王光辉多次外出学习,开会商量。考虑到村里有果蔬种植传统和三省交界地理位置这两个优势,王光辉决定继续发展果蔬种植。2017年,他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先后申请项目资金7000万元,建设了650亩的马村果蔬产业园区,为产业兴旺打下了基础。

果蔬产业如何提档升级?是王光辉面临的又一道难题。当兵的经历让他深知,要想打赢战争,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业,也要科技赋能。为此,他带领群众在科技支撑、延长链条两方面下足了功夫,对温室大棚提档升级,加快果蔬产业延链补链,今年还成功举办了南乐县首届西瓜种植技能大赛,果蔬种植全产业链提供的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决心,不干任何职业,就干支书;不想任何事情,就为群众干实事。”王光辉说,县、乡党委对村里越来越重视,加大支持力度,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马村先后荣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濮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连续2年获评“五星”支部。

孤树不成林,树树连成林。像马村这样的先进村还有很多。我市采取强弱联合、以强带弱的方式,探索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优质产业强链拉动、特色项目抱团滚动等有效模式,大力加快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农村基层融合治理先行区、油地党建共建协作区“三区”建设,推动流转土地3.4万亩,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800余万元。

为抓好激励保障,促进实干担当,我市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县(区)委书记、组织部部长等分别包联1至2名先进典型培育对象,进行长线帮扶、具体指导;统筹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文广体旅等部门资源,每年每村(社区)确定3个左右项目,对先进典型培育对象所在村(社区)进行精准支持。

建章立制  把规矩立起来

2016年,华龙区胜利路街道马呼屯村作为河南省第一批、濮阳市第一家农村股改试点村,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一切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大胆闯、坚决试、果断干,逐一解决了清产核资、股权分配等问题,为全市顺利推进农村股改提供了“马呼屯经验”。

在股改推进过程中,最难做的、也是村民最关心的事就是股民身份界定,因为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于是一些人就动了小心思,想方设法托关系在身份上做文章。对此,村党支部坚决顶住压力,以法律为依据,逐户调查、逐一核实,圆满解决了孕妇、外嫁女股权分配问题,共核定集体资产422.05万元,划分为2340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目标初步实现。

“对于村里的每项开支,我们都完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志说,目前,村里以股改为契机,立足区域优势,着力走好产业发展“快速路”和农旅融合“高速路”,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我市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党支部书记专心履职、干净干事、轻装“上阵”。开展班子建设届中分析,研判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情况,健全约谈、调整、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长期打不开局面、满足于看摊守业、群众意见较大的及时进行调整。针对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一肩挑”后组织架构变化、权责关系调整等新情况,严格落实县级备案管理,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实施办法,明确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确保始终受到约束、时刻保持清醒。落实4个《指导目录》,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市县乡分级建立常用指标数据库,有效减少多头填表、重复填表报数等负担,受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广泛好评;集中整治村级“滥挂牌”问题,清理不规范标识标牌7200余个。

利剑千锤成器,精铁百炼成钢。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中成长蝶变,“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今后,我市将持续实施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像抓干部队伍一样抓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健全选拔准入、培育提升、精准考核、职级激励、待遇保障、退出约束全链条管理机制,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的带头人队伍。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高一文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