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麦飘香,新粮喜归仓。“三夏”时节,行走在龙都大地,麦田里,一台台收割机驰骋麦浪;村道上,一辆辆满载粮食的农用车欢快奔腾;场院里,一颗颗黄澄澄的麦粒享受阳光的“沐浴”;仓库旁,一车车小麦有序地接受“体检”;麦茬地里,打捆机、播种机还在来回穿梭……农民群众抢抓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运输、晾晒小麦,播种花生、玉米、大豆,处处勾勒出一幅幅丰收的喜悦与播种希望的画卷。
又是一年好“丰”景
6月7日,在南乐县杨村乡后吉楼村,轰隆隆的收割机正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吞”进沉甸甸的麦穗,“吐”出金灿灿的麦粒,随着机器的运转,一片片麦田高效有序的收割完毕。
村里的种植大户谷军民从刚收割完的麦堆里捧起一把麦粒,高兴地说:“今年的产量要比往年强,年前雨充足,墒情好,温度条件也可以。你看,俺这麦粒长得多饱满,亩产1300多斤不是问题,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粮食足,民心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夏”生产,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三夏”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奔赴不同县区开展实地调研,提出具体要求;我市成立“三夏”工作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认真研判“三夏”生产形势,统筹协调机收、夏粮收购、道路保畅、夏种、夏管等各项工作。我市小麦大规模机收作业自6月1日开始,6月8日基本结束,短短8天,全市小麦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创造了开镰最早、结束最快、历时最短的机收新纪录。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测产,今年夏粮全市平均单产528.66公斤,较上年增4.2%,较常年增3.2%,平均单产再创新高。6月6日,在南乐县千口镇吕村的郑麦1860高产增效示范方内,机打实收最高亩产达到839.2公斤,再次刷新我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去年麦播期间,我市土壤底墒充足、播期适宜,麦播总体质量较高。小麦播种以高产、优质、抗性好的品种为主,加之今年春管措施到位,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阻击及时有效,从前期小麦田间长势来看,普遍好于往年。”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科长周冰冰道出了今年我市小麦丰产的“秘诀”。
智慧农机跑出“加速度”
农机是“三夏”生产中的主力军。6月5日中午,在清丰县大屯乡东赵楼村的麦田里,农机手卢志甫驾驶着一台搭载了北斗卫星系统的智慧化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
“作业前,打开手机里的‘河南农机云’软件,点击‘开始作业’,机器可以自动收集多项收割信息,还能实时监控作业质量。点击‘作业结束’,手机上就能显示出收割面积。”看到记者来采访,卢志甫热情地一边演示一边说,“如果我们手里的活干完了,也可以通过平台看看附近哪急缺收割机,哪需要我们就往哪去。今年,我就省去了找活儿和转场的时间,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市农机部门致力于推进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通过改造现有农机设备和引进适合本地作业的智能农机装备,逐步构建起一个集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和集约化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作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搭建智慧农机平台6个,于今年5月建成运行并全市贯通,在今年“三夏”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慧农机平台与安装在收割机上的智能终端设备互联互通后,实现了农机的精准定位和自动监测,可以科学有效对农机作业进行调度管理,为‘三夏’生产提速助力。”市农机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全市共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及其他配套机械共12万台(套)投入“三夏”生产,日均收获小麦44万亩,最高峰日收获小麦87.92万亩,最高峰日投入机械7942台,机收率在99.6%以上,收割进度比以往快了4天。“大块头”拥有“大智慧”,成为我市粮食安全和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助推器。
协同联动奏响“丰收曲”
小麦丰产丰收的背后,是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也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麦播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植保、种子、土肥等多方专家经过会商研判,制订印发春季麦田管理、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监测防控、小麦中后期管理等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落实肥水调控、适时化除、防控病虫等关键技术措施;夏粮生产后期开展以防干热风、防倒伏和增粒重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防治面积459.6万亩次,圆满实现“一喷三防”全覆盖;麦收期间,成立6个专家督导组每日下乡开展“三夏”工作督导,全市10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全力保障夏粮丰产丰收。
市农机发展中心组建全市“三秋”农机生产工作专班,成立10支农机技术服务队,深入一线检修保养机具,培训机手8000余人次,做好了机具、技术准备;在高速路口及交通干线筹建17个跨区机收服务站,成立6个新时代农事服务中心,开通10部24小时服务热线,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免费向机手发布天气预报、机收进度、作业市场等信息;成立3个应急服务中心和19个应急抢收服务队,24小时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及时排除机械故障、提高机割效率。
气象部门滚动预报“三夏”期间天气状况,递进式开展预报预警,靶向式精细化提供气象服务;交通运输部门落实机收车辆“免费放行”“容缺办理”等惠农政策,设置绿色通道,全力保障农机运输车辆快出快进;石油石化部门优先保障农机油品供应;公安部门全力维护麦收秩序;粮食部门持续提升粮食收储保障能力;应急部门协同做好麦收防火工作。此外,乡政府大院变身“晒粮场”,党员干部化身志愿者,干群拧成一股绳,人员、机器齐上阵,抢抓农时、抢收抢种……在夏粮生产的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奏响“丰收曲”,全力确保全市355.12万亩小麦颗粒归仓。
“三夏”重心转入夏播夏管
春争日,夏争时。我市坚持夏收、夏种压茬推进,做到收一块、种一块,能早播一天就早播一天。
6月8日,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会群奔赴濮阳县鲁河镇开展技术指导。途经西杨十八郞村时,看见一农户正驾驶水肥一体化播种机播种玉米,他走上前问道:“这是按多大密度播种的?用的什么肥料?”经过一番交谈,李会群叮嘱道:“今年气温高、降雨少,地比较干,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在播种后及时浇水,才能保证出苗率。”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助力打赢了夏收攻坚战,但也给我市夏种、夏管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全员端午不休息,以县级领导分包县区机制为基础,带领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解答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群众抢时造墒播种。
市水利局派出7个抗旱指导组,分赴五县四区督促指导抗旱工作,充分发挥12个引黄口门和现有渠系、调蓄工程的调蓄和供水能力,联合调度,尽最大努力引调黄河水,全力做好灌溉水源保障。
喷灌、滴灌、漫灌……所到之处,都能见到广大群众积极行动,充分利用沟渠、机井、坑塘、河道等水利设施和有利条件,迅速掀起抗旱抢种高潮。
根据农情调度,截至6月11日,全市已累计播种秋粮271.06万亩,完成任务量的90.35%;全市秋作物已浇水292.2万亩,占应浇面积的89%。预计6月15日前,全市可普浇一遍水,确保实现应种尽种、一播全苗。
夏收虽已结束,旋耕机、玉米播种机等仍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经过开沟、施肥、播种、掩种等一系列流程后,玉米、花生、大豆种子被埋进土层下,龙都大地正“酝酿”着下一场丰收。记者 樊欣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