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专题栏目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制造强市”展新质
——我市大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观察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7-09 06:32:36   

中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让新能源“绿动”老油城;

河南信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环保燃料及负极前驱体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让传统产业配备新动能;

餐饮废油变身而来的可持续航空燃料,让龙都企业成为国内首家获得适航证的民企;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实现全市公立医院全覆盖,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级的诊疗服务……

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的推动下,我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走好“转型路”、新兴产业制胜“新赛道”、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一批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正脱颖而出,成为濮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向“新”而行——老产业蓄积新优势

3月27日,一辆氢气长管拖车驶出中原油田分公司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厂区,标志着中原油田生产销售的“绿氢”达45.1吨,实现首季开门红。中原油田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自2022年12月25日投产以来,成为现阶段与风电、光电耦合度较好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该项目集成风光电、电解水制氢、氢气纯化等系统,是中原油田“绿氢”产业发展的“桥头堡”。

作为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油气生产曾在濮阳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的日益增加,濮阳转型发展势在必然;而在转型发展进程中,走清洁低碳之路是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落户中原油田,成为顺应形势的选择。中原油田以该项目为起点,走上向“新”而行的新征程。

在范县,也有一个新项目正加速推进。它,就是河南信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环保燃料及负极前驱体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新型环保燃料及负极前驱体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是以丰利石化生产的重油组分产品为原料,经过以160万吨/年原料加氢精制装置为龙头的7套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制成重芳烃、润滑液调和剂及负极前驱体新材料,是名副其实的新质生产力项目。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是抛弃资源禀赋。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油气资源日益枯竭、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市对石油化工企业不抛弃、不放弃,依托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推动传统化工产业与前沿技术“高位嫁接”,围绕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绿色助剂、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等重点领域,使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传统产业蓄积新优势。

向“绿”而行——新赛道跑出新风采

今年1月20日,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恒生物”)生产的可持续航空燃料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成为全国首家获得适航证的民营企业,也是全国唯一可以量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企业。

可持续航空燃料,因其环保、低碳、节能、绿色的特点,成为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竞相追逐的新赛道。君恒生物瞄准这一赛道,通过不断进行科技攻关,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出了这种绿色低碳的燃料。

餐饮废油变身可持续航空燃料,让人见识到了君恒生物向“绿”而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君恒生物一样,众多濮阳制造企业在向“绿”而行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

近年来,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濮耐股份”)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供应链。所谓绿色供应链,是将环保和节能理念,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从而构建起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今年5月,濮耐股份顺利通过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审。

向“绿”而行,不得不提到河南首家“零碳企业”——德力西电气(濮阳)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濮阳基地可实现直接温室气体、外购能源带来间接温室气体100%抵消,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达到碳排放综合为零。2023年8月,该公司成功通过钛和认证机构的“零碳工厂(Ⅰ型)”五星认证,成为河南首家“零碳工厂”。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制造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通过出台支持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改造投入力度,持续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成功激发绿色制造的内生动力。今年5月,濮阳市圣恺环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成功入选2023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截至目前,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14家。

向“智”而行——新领域开辟新天地

人工智能,是濮阳制造开辟的又一方新发展领域。

在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体验室,体验者可亲身体验AI医疗技术的先进:利用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不到3分钟即给出体验者的健康报告;将手臂放在血管显像仪下,隔着衣服也能清晰地看到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分布情况;仅用45秒,中医AI机器人就能通过面诊给出12项健康指标……这些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和机器人,全部由该院自主研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800余家医院。其中,我市更是在全国率先实现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全市109家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

据介绍,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10月8日,短短两年多时间,该院先后建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影像标准数据库、胎儿多模态影像和解剖铸型资源库、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成为数据量共4000余万样本的国家级数据库,并将3D精准手术规划和评估系统、超声诊断机器人、超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诊疗系统和血管显像仪、掌上超声等人工智能产品应用于现实。

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只是我市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人工智能优先发展,智造产业争先突破,优秀产品率先转化”原则,积极拓展人工智能产业链条,聚焦人工智能在农业、智能工厂等重点领域应用,促进人工智能高端高效发展。濮耐股份高性能环保挡渣板项目,是国际及国内首创的相关智能化生产线。墨烯生命科学(濮阳)智研中心、迪光仪研发生产基地、天地农网农业数智化平台等项目的相继落地,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能消费设备等人工智能产业的相继突破,都使濮阳制造在新领域上开辟出新天地。

向“数”而行——新转型拓展新空间

走进中原大化智慧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大屏,各个车间、各个环节相关数据清晰可见。三排控制电脑一字排开,工作人员紧盯装置各项参数变化,快速有序地处理着每一项数据,并根据适时情况下达工作指令,满屏“智慧”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我们的无人机正在开展智能巡检,运用无人机的高清视频回传系统,我们通过中控室数字大屏就能及时掌握装置安全生产情况。”智慧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原大化的5G+AI分析智能巡检为巡检装上了千里眼,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

近年来,中原大化坚持以数字化转型带动绿色化发展之路,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了集成度较高的安全生产管控平台。近期,中原大化又开启了5G+智能场景应用建设,先后建设了5G无人机+AI分析智能巡检平台、5G+人员定位系统、5G+智能安全帽可视化系统。自开展数字化转型以来,企业随机事件逐年减少,降幅达60%;人均工效提升8.9%;修理费年均下降5%,企业先后荣获河南省智能工厂、河南省智能车间等称号。

中原大化的数字化转型,只是濮阳制造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制造业倍增行动,纵深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范企业。全市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1个,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4个,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4个。

向“研”而行——新变量带来新增量

2月28日上午,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市省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的成立,对推动濮阳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豫北地区创新高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特征。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力度,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将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成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1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并顶格配置领导力量,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推动下,我市建立了市县联动、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机制,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力制度保障。在完善机制的同时,我市还在政策保障上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先后出台了《濮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濮阳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科技政策,为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市还从财政和人才方面,不断支持创新。出台了惠企奖补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2023年全市16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费减免共计23.5亿元,254家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35亿元。2020—2022年,我市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高层次人才170人,全市共引育国家“万人计划”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4人。建成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8个,建成博士后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个。

近年来,我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创新保障、创新产出方面,成效斐然。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市级研发平台达到300家;拥有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9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3家。

向“新”提“质”,正引领濮阳制造行稳致远。“濮阳市将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紧扣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培育形成具有濮阳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市委书记万正峰的话,昭示着濮阳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风鹏正举,前程可期。本报记者 袁冰洁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