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市城区濮上路的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濮耐”),并不宽敞的院落让人误认为这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走进公司办公大楼,打开公司发展史册,才知道这是一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公司。
作为我市首家上市名企,近年来,濮耐先后在乌克兰、美国、韩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公司或子公司。
截至2023年,濮耐已走过35年的历程。让人肃然起敬的是,无论公司做得多大,濮耐始终把总部放在濮阳。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近50亿元、员工6000余人的国际知名跨国集团公司,濮耐的成功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新,是其一步步做大做强的最大密码。
技术创新——
濮耐的立业之本
濮耐人的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技术创新基因。
1988年,濮阳县城关镇新华居委会,安阳市滑县人刘百春、濮阳县城关镇人郭志彦,投资12万元租赁几间房屋,办起了濮阳新华耐火材料厂。这,就是濮耐的前身。
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怎么办?刘百春向当时还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工作的弟弟刘百宽求助。在刘百宽的介绍下,经过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协商,濮阳新华耐火材料厂以几千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名为“钢包渣线浇注料”的技术,又花费2万余元,请人加工了一套生产设备。濮耐,就这样开工了。
随后,掌握国内耐火材料先进技术的刘百宽,被当时的冶金工业部选中,赴美国RSR耐火材料公司开展合作研究。他很快用出色的表现,打动了RSR耐火材料公司。RSR耐火材料公司不仅延长了与刘百宽合作的时间,而且出面帮刘百宽的妻子霍素珍办理了工作签证和美国绿卡,极力挽留二人留在公司工作。
在遥远的濮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力量,刘百春和郭志彦的耐火材料厂难以为继,走到了倒闭的边缘。危急时刻,刘百春拨通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弟弟的电话,商议解决办法和企业发展出路。
接到电话,刘百宽陷入了深思。一方面,国内的工作待遇与美国相比,相差了几十倍;另一方面,大哥遇到了困难,如果企业经营不下去,全厂不少家庭会因失去经济来源而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刘百宽相信:即便国内的发展条件暂时差一些,但一定是向前发展的。“在美国干得再多,最终还是给别人干。回国、回家乡是给自己干,是为祖国伟大事业而干!”刘百宽毅然谢绝美国RSR耐火材料公司的挽留,携妻子回到濮阳。经与原工作单位协商争取,刘百宽辞掉原工作,加入濮耐,任技术厂长。
刘百宽分析,企业要有竞争力,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产品;要有核心产品,就得有核心技术。为此,濮耐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决定依靠科技进步,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耐火材料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以刘百宽和霍素珍为骨干的公司技术攻关团队,瞄准了炼钢过程中的功能性原件——钢包底吹氩透气砖。当时,国内所有钢厂使用的钢包底吹氩透气砖,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刘百宽和霍素珍针对这项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的技术,研发出属于自己的钢包底吹氩透气砖。很快,濮耐生产的钢包底吹氩透气砖,实现了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该产品一经问世,就在国内形成“洛阳纸贵”的热销局面,不仅价格远低于国外进口产品,而且毛利率超过30%。1993年,濮耐实现年产值600万元;1999年,濮耐年产值更是成功突破亿元大关。
尝到了技术研发甜头的濮耐,30余年来始终将技术研发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始终站在国内国际耐火材料技术研发的前沿,先后实现了10余项进口产品的替代。
几十年来,濮耐先后参与制订国家耐火材料行业标准10余项,获得自有知识产权及各项有效技术专利近500项,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5项。目前,濮耐紧盯技术前沿,分别在濮阳、郑州、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人才创新——
濮耐的壮大之基
对人才的孜孜以求,是濮耐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资本。
濮耐创办之初,技术研发团队仅有刘百宽和霍素珍二人。这样的技术团队,难以适应公司的长远发展。然而,地处小城濮阳又暂时未有很大知名度的濮耐,靠什么来吸引人才呢?刘百宽深思熟虑,创新推出了股权融智的做法——给人才公司股权,吸引他们共同分享创业成果。
通过股权融智,濮耐很快便打动了一批在国企工作多年、想在耐火材料行业大展宏图的技术人才。最多时,濮耐的股东人数达到191位。这些技术精英,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等方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与高校合作,是濮耐在人才方面的又一创新性实践。1996年,当濮阳很多公司还热衷于招聘高中生时,濮耐已走进大学校园,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招聘耐火材料专业的毕业生。2000年之后,濮耐更是加大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力度,从武汉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大学、洛阳理工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引进一大批大学生,极大地充实了濮耐的人才力量。
除了引进和招聘,濮耐还创新推出了另一种人才使用办法,那就是借力——与高校合作,专项培育人才。自1998年起,濮耐相继向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提供各项奖学金800多万元,共建濮耐实习基地、濮耐工程硕士班,使濮耐的人才供应源源不断。
而今,濮耐已会聚了一大批国内耐材界的精英,组建起一批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其中,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0%以上,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销售创新——
濮耐的成功之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都得会吆喝。
在濮耐,与科研、人才放在同样位置的,就是销售。濮耐高层深刻认识到,销售人员是企业“冲在最前沿的战士”。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销售是连接企业与顾客的纽带,通过创造性的工作,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
刘百宽来到濮耐后,将建立销售队伍,放在了与建设科研队伍同等重要的位置。经过探索,濮耐将自己定位于钢铁行业用耐材产品及服务综合供应商,通过认真分析钢铁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做出了整体承包将成为用户购买趋势的精准判断。
为此,濮耐重点推出了钢包、中间包等耐材的深层次服务,在国内首创了整体承包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在钢铁企业实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行业中很快推广开来。
2000年,濮耐在营销策略中进一步推陈出新,推出了销售工程师模式。销售工程师来自全国各地,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通过这种办法,实现了市场服务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网格化。
2007年,当很多濮阳企业还对上市一知半解时,濮耐高层高瞻远瞩,已开始谋求上市事宜。当年4月,濮耐启动了上市程序,经过艰辛的努力,2008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濮阳市首家上市企业。上市,为濮耐的生产和销售,及品牌的塑造,打开另一扇大门。
市场创新——
濮耐的发展之翼
靠着领先的产品、诚信的经营、先进的管理及过硬的市场开拓能力,濮耐在国内市场攻城拔寨的同时,不忘开辟国外疆域,向国际市场要份额。
刘百宽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时刻关注世界耐材行业的发展。随着濮耐产品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刘百宽带领全体职工,吹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
进军国际市场之初,濮耐主要是在国外寻求销售代理,后来认识到,通过代理很难将市场做大,就开始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直销队伍,分别在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印度、越南等数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每个分公司、子公司或办事处,负责周边多个国家的市场开拓及售后服务。此外,还在美国、塞尔维亚建立了两条生产线。
刘百宽介绍,濮耐出口的产品类别较为丰富和齐全,从透气砖、座砖,到散料、镁碳/铝镁碳等,几乎涵盖了高温工业所需要的所有产品。目前,海外市场份额占到了濮耐业务的30%,有17亿元的销售额。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11亿元的销售额。全球第二大钢铁集团米塔尔集团、欧洲第三大钢铁制造商LIBERTY等多家世界级的钢铁巨头,均是濮耐的重要合作伙伴。海外市场业绩增长的背后,反映出国外企业对中国耐火材料产品、对中国制造的认可。
“通过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另一个方面,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和全球巨头同场竞技,既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促进我们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刘百宽说。
刘百宽表示,近年来,我国坚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演变,加快构建有利于贸易、投资、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便利流动的政策制度体系,增强制度型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系列对外开放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举措,让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信心更足。“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开放战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并且通过和国际一流企业的切磋协作,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濮耐,将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坚持内涵式和外延式双向发力,为濮阳制造、河南制造及中国制造,贡献更大的民企力量。”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 通讯员 胡新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