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民进入生活小区,或在商场停车,或乘坐高铁出行,或上下高速路口,只需手机轻松一扫就可成功通行。
房屋购买、过户,是市民群众最关心、办理量最大的业务之一,过去排长队办理各种手续,如今在手机上操作,不超一分钟就能办好。大家纷纷感叹:“真是太方便了!”
走进一个个智能制造车间,灵巧的机器人挥舞着钢筋铁臂,自动寻位、钻孔、焊接、清理焊枪,且精确重复焊接动作,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效率更高,运行更加稳定。
一张无形的网,无数看不见的数据,串联起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移动支付到“云端”教学,从“智能制造”到“一网通办”,从“舒心就医”到“互联网+监管”……
这些,是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它为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4月27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峰会将在福州举行,濮阳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级市独立参展。站在新起点,奋力前行,实现新突破!
夯基垒台,数字濮阳建设正加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施城市数字化建设,正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以公共服务大数据化为引领,统筹需求驱动、业务驱动和技术驱动,加快应用建设和数据共享,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数字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立组织。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和产业联盟,成立省内首家大数据协会,统筹推进有关工作。
建章立制。自2021年以来,先后出台《濮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濮阳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濮阳市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数字产业发展划定“路线图”、明确“施工图”。
夯实“硬件”。深入实施“宽带濮阳”战略,传输光缆达7万公里,实现城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光纤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进“千兆精品小区”建设。中国移动濮阳分公司云计算中心、中国联通濮阳市分公司云计算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为全市80余家单位、100余项应用提供云服务。正在建设的投资7.8亿元的濮阳大数据中心,预计今年7月竣工。该中心拥有近4000平方米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和2.3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机房,将成为濮阳智慧城市的智慧中枢。此外,我市还建成大数据智慧生态园、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河南省第一批智慧岛等多个数字化产业园区,“一带三区多龙头”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日臻完善。
优化“软件”。2022年10月,我市谋划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的市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项目以智能计算中心为主要内容,已被列入河南省重点项目库、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专项债重点扶持项目库。截至3月底,已完成9个单位54个系统迁移上“云”。建设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截至目前,接入数据接口数113个、库表数122个,数据资源目录5044项,挂载数据400万余条,累计向省共享平台推送政务办件、电子证照、涉疫等各类数据4亿余条。
“云端”漫步,百姓享受美好生活
在濮阳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一个小小的人工智能血管显像仪,就能让你隔着衣服清晰看到血管分布情况;
在城市主干道实施的交通“绿波带”,通过调整各路口的信号灯周期、相位差和绿信比等参数,让你畅享一路绿灯,提升驾驶体验;
开通“舒心就医”平台,推广“舒心就医一次付费”;
市城区学校全部班级实现“网络班班通”,创建省级数字校园标杆校20余所;
“互联网+监管”系统率先与省监管系统联网,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明厨亮灶”项目对全市3000余家大小餐厅和中小学食堂后厨进行实时“直播”,让外出就餐更放心、校园餐饮更安心;
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探索建立的“你呼我应”服务品牌,细分服务清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互助活动,实现“一键预约、即接即办”;
京东智能城市(濮阳)数字经济产业园“8·18”直播带货节暨本地生活团购节,优惠券、商家直播、达人探店等多种营销方式轮番上阵,线上观看人数突破20万人次;依托大数据,濮阳还建成了城市防汛智慧运行系统,全市水管网的分布概况“上网”,实时监控易涝易洼地带,也可对窨井盖的状态进行监测并准确定位。此外,道路涵洞处设置自动道闸,涵洞积水达到一定水位,道闸将自动关闭系统会发出提醒。
据统计,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濮阳共发布市级政务服务事项2100项、县级政务服务事项13286项。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办理率达99.76%,不见面审批率达99.76%,“一窗受理”率达85.52%,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比达93.05%……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企业和群众创业办事更方便。这样的生动实践,让400万龙都百姓收获了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翅膀”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运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是大脑,各类云系统是脑细胞,产业发展就是骨骼。
“十三五”期间,我市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政策文件,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数字产业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电子专用材料产业成为数字产业化主体,天能集团、惠成电子、迈奇化学、沃森科技、蓝星新材料等龙头企业,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产品实现了高端化、绿色化。
产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大数据智慧生态园、“三创”园区等加快建设,濮阳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明海光电子积极与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开展新型光电子器件技术研发。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突破发展,派亚尼尔、华阳科技、共创科技等持续壮大,研发出智慧濮阳、E速通等30余项软件产品。
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曹曹到、伊尔鲜生等电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1个电子商务产业园、东森产业园直播基地等建成,天南海北的各类商品纷至沓来濮阳,濮阳的特色产品也飞到了天涯海角……
2021年,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十大战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位列第三。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产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清丰菌菇云控中心、管道E生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食用菌工厂化”“管道改造提升智能化”行业飞速发展;“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成,上云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成为河南省工业经济领域第一个综合性工业云平台。
智能制造成效显著。累计培育了26个省级智能车间、9个省级智能工厂,鲁蒙玻璃、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锐驰高科等企业实现了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
农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实施了农田灌溉施肥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广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实现精准控制,产品质量还能够实现“一键追溯”。
服务业数字化特色鲜明。村村仓智能仓储物流监管系统等应用不断深化,濮阳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多个线上融资申请渠道,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2349养老服务平台,助推智慧养老迈上新台阶。
眼下,通过拥抱大数据、携手智能化、搭乘“数字快车”,一座智慧之城正在驭“数”而来。可以预见,继续用好数字技术,高质量建设智慧城市,必将释放更多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郭瑾萍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