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领域、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自去年以来,濮阳县梁庄镇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纠纷特征变化,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全面推进“三诊”带“三合”工作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扎实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4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健一行专程到梁庄镇调研,称赞这一做法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梁庄经验”。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该镇蹲点调研采访,请看——
“李书记,今天得让我请你喝碗羊肉汤吧?你给我解决的这个事,我心里可如意!”8月25日,在濮阳县梁庄镇何寨村村室,78岁的村民邢长书看到前往走访的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银超,一把就拉住他的胳膊。
“那就不用啦。只要问题解决了,您老满意就行!”李银超笑着摆摆手,随后与老人拉起家常。
原来,邢长书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产生矛盾,双方你把垃圾倒在我门口、我堵着路不让你通行,一闹就是4年时间。其间,老邢曾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结果总是反反复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去年年底,李银超在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接待了老邢。在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召集何寨村“两委”成员和研评员、调解员、网格员等10余人研究对策。他们多次深入村内调停,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既谈政策又讲人情,最终成功化解双方积怨。事后,当事人双方对调停结果均感到满意。
李银超运用的这一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就是梁庄镇于去年10月创新实施的“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如今,“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已成为该镇村民与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村民与单位之间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小纠纷不出院落、一般纠纷不出村组、大纠纷不出乡镇”的崭新格局已经成型。
因时而变 因势而生 “三诊”带“三合”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国家各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逻辑起点,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梁庄镇是全国4.1万余个乡镇中的一个。该镇位于濮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镇域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万人。与全国各地一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变好了,但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群众的各种诉求不断增加,各类矛盾纠纷多发频发。
“改革发展稳定都是镇里的大事,稳定则是基础和前提;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都进行不下去。对于乡村基层来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大概率的。俗话说,哪家的勺子不碰瓢啊。”梁庄镇党委书记刘红星表示。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看如何解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红星发现,在基层,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往往需要多种主体协作进行调解。过去,涉调部门资源分散不好找、调解员权威不高、调解方式陈旧,特别是调解成功率低,群众对此多有抱怨。
人民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响应。梁庄镇党委班子经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创新推行“三诊”带“三合”工作法。
“三诊”即镇村干部坚持坐诊、巡诊、出诊,成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聘请相关人员担任研评员、调解员,对排查及上报的矛盾纠纷及各类事项,研判后分类交办处理;“三合”(合法、合理、合情),有关人员在调停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坚持合法的事情办理到位、合理的事情调解到位、合情的事情理顺到位,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实现矛盾化解、社会安定、乡村和谐、人民安宁。
工作方法有了,阵地也很重要。2022年,梁庄镇克服财政困难,投资60余万元对办公大院进行了整改提升,并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对派出所、信访办、司法所、便民服务站、驻村干部等职能力量进行整合,破解群众办事“多头跑、折返跑”等难题。2022年7月,梁庄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市第一个矛盾化解工作站。
工作站下设9室,即“坐诊”接待室,负责接访受理矛盾问题;“巡诊”调度室,负责走访排查矛盾问题;“出诊”协调室,负责下访解决矛盾问题;“三合”调解室,负责矛盾纠纷调处;“三合”办理室,负责办理“三合”研评室交办的具体事项。此外,还成立了老黄工作室、释然调理室、治安防控室和综合协调室。
走进工作站,院内宽敞平整、蓝底白墙干净整洁,各个科室的门牌是蓝底白字或红底白字,“坐诊”接待室、“巡诊”调度室等字体十分醒目。仔细看,每个门牌上均设置了专用二维码,扫一扫便可知道科室制度规范、业务办理、人员组织等信息。室内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达到了绿化、亮化、美化标准。
“常年上访的村民说,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让他们有了说话的地方。”刘红星自豪地说,工作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舒适的办事环境,更为大家提供了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信访事项化解、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便民事项办理等多项服务,力争做到让群众“只跑一趟路、只进一扇门、解决全部事”。
因人而异 因事而变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解决好老百姓自己的事儿”
“远亲不如近邻,以后咱们好好相处,再也不能因为这些小事给镇村找麻烦了。”日前,梁庄镇苗屯村村民徐某和邻居闫某说。
2013年,徐某搬到新申请的宅基地,与闫某相邻而居。当时,双方宅基地边界并不明确,大致是以3棵树为界。2022年10月,徐某在宅基地上修院墙时,认为树木阻碍施工且属于自己宅基地范围,遂自行处理。闫某发现3棵树被徐某卖掉后,就找徐某理论。双方因宅基地边界及树木归属问题互不相让,争执愈演愈烈,其间甚至还发生过打架报警等情形,但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
今年1月,梁庄镇“三合”研评室将此案纳入研评事项,经过讨论,根据对本案件的熟悉情况,确定了2名研评员参与调解。2名研评员分别登门入户,与当事人谈心谈话,同时找到双方家族长、亲戚朋友,协助参与案件调解,消除双方敌对情绪。
双方当事人看到研评员因为3棵树跑前跑后,不顾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风吹日晒,想尽办法化解矛盾,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双方各自让步,重新划定了宅基地边界,卖树的钱各分一半,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曾担任谷楼村委会主任的郭德利,目前还在村“两委”发挥余热,同时还是镇上聘请的研评员。他说:“在农村,两家或者两个村争个地边、争几棵树,或者是鸡丢了羊跑了、老人和孩子置气了,这类事儿实在太多,影响和谐稳定,但又够不上法律制裁,咋办?只能是‘办事人’从中调解撮合。”
郭德利说的“办事人”,就是“三诊”带“三合”工作队伍。
近年来,梁庄镇以网格化管理服务为支撑点,完善“综治中心(矛盾化解工作站)+网格化+信息化+铁脚板”治理体系,在各行政村至少设置1名综治网格员,他们将排查出来的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群众诉求等事项汇总上报给“坐诊”接待室。每村还聘任5至7名村“五老”(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人员任村级“三合”研评员、调解员,帮助村“两委”调解处理村内矛盾纠纷。
与此同时,梁庄镇还聘请市县人大代表、法官、律师、乡贤等专业人才和热心人士担任“三合”研评员,负责对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各村综治网格员排查上报的信息及镇干部入村“巡诊”受理的案件进行“三合”界定,分类处理。对“坐诊”“巡诊”未能化解的矛盾纠纷,以及上级交办的重要案件、事项,“三合”研评员第一时间深入所在村、企事业单位“出诊”,摸清情况、研究对策,推动纠纷化解。
截至目前,梁庄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共聘任“三合”研评员16人,每两人一班、“坐诊”一天,对所有来访者认真接待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诉求或反映问题等内容。
除了“坐诊”登记簿,工作站还有7本簿子:“巡诊”排查簿、“出诊”查访簿、“三合”研评分办簿、“三合”调解签订簿、“三合”办理登记簿、老黄工作日志簿和释然调理记录簿。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簿子浏览,大到道路损坏、房屋维修、重病救助、交通事故索赔,小到身份证丢失、社保卡办理、低保咨询、邻里闹矛盾等,无一不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农村的好多事儿,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说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变成大事。”郭德利说。7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郭德利突然接到村网格员的电话,说是村里两名年近70岁的妇女及其家人因一只跑丢了的母鸡差点打起来了。他一边往村里赶,一边给双方的家族长等人员打电话。大家先后赶到现场,一边耐心劝导,一边帮助寻鸡,最终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家庭混战。
李银超表示,网格员有“人熟、地熟、社情民意熟”的优势,研评员、调解员均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三诊”带“三合”工作法正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在群众中积极开展调解协商。“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处理,大家心平气和了,从根儿上把火给灭了,才算是彻底消除问题隐患了。”李银超说。
健全机制 分层推进 构建大调解格局实现乡村和谐长治久安
在一份白纸黑字的调解书上,梁庄镇梁庄村村民王某香和王某卫均按了手印、相互达成谅解。此前,双方中的一方因盖房屋、挤占了两家原有的耕作通道,导致另一方种庄稼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因这些问题,原本关系和睦的邻居反目为仇,闹腾了近4年。
今年春天,在研评员、县人大代表、梁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风显的召集下,镇村干部、双方家族长、亲朋好友等20余人反复做了近半个月的工作,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签订了调解书。
今年6月,双方相互配合,均顺利完成小麦收割、夏种夏管等工作。说起这些事,王某卫的爱人感激地说:“真是多亏了镇里村里的调解员,现在没事儿啦,我们两家关系挺好的!”
在该镇熬盐庄村,村民谷某林反映自家宅基地被堂兄弟谷某信占用。他多次到县人民法院起诉立案被驳回,也去县信访部门反映过此问题,均未得到妥善解决。“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实行后,梁庄镇将此积案作为工作重点,由镇三级主任科员于相印包案调查,再由李银超带领镇社会矛盾化解站人员依照程序调查取证。
经查,谷某林与谷某信为堂兄弟关系,其父辈兄弟三人。谷某林为老三之子,谷某信为老大之子。两人成家后,已在另分的宅基地建房居住。此次争议的宅基地,是两人已故的二叔伯谷某增遗留的宅基地。经过多方努力,梁庄镇最终明确,谷某增遗产房屋由谷某信继承使用,在房屋存续期间,谷某信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在其使用房屋时,不得对房屋进行重建。该宅基地倒塌后,使用权由熬盐庄村委会依法重新确定归属。两人均表示同意。
像这样的案例,在梁庄镇还有很多。
近年来,该镇努力构建大调解格局,把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联动起来,进一步构建和解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化解纠纷体系。在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按照“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解、全链条化解”工作思路,经“三合”研评后,反映问题及诉求能现场解答的现场解答,需要各站所配合解决的及时对接“三合”办理室相应站所协调解决,需要司法调解的矛盾纠纷交“三合”调解室和老黄工作室及时跟进调解,确保“一站九室”高效运转、发挥作用,群众诉求及时得到解决。
对于政策解答不了、“三合”调解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走诉讼或仲裁渠道的案件,引导当事人到法院进行诉讼或到劳动仲裁部门进行仲裁。针对有情感纠纷及农村“三失一偏”(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性格偏执)人员,则由释然调理室聘请精神科医生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释放当事人焦虑、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减轻当事人心理压力,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老黄工作室主任、濮阳县司法局副局长黄普生对梁庄村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人民调解需要的是讲感情、讲政策、讲法律,还需要真心、诚心和耐心,将当事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能够有效化解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在广大乡村基层具有推广价值。”
据统计,自“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实施以来,梁庄镇通过网格员上报、党政干部“坐诊”接待、“巡诊”排查等渠道共受理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等各类事项408项,现场解答61项,转交各站所办理86项,化解情感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矛盾纠纷254项,诉前调解成功5项,引导当事人走诉讼程序2项,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上诉、上访、成案前,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工作探索了新路径,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今年4月19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健,公共经济研究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万峰和公共经济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张国华一行3人到梁庄镇进行专题调研,对“三诊”带“三合”工作法给予高度评价。
调研组认为,“三诊”带“三合”工作法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是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方法、作风的创新。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外在的制度性、技术性治理,转向内在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治理,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现代化诉求的根本落脚点。这一过程,是一个从“物本”向“人本”转型的过程,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完美结合的过程。
“‘三诊’带‘三合’工作法虽然只实行了一年,但积累的社会矛盾纠纷已经减少很多。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刚成立那阵子,工作人员一天能接三四起案件,现在三四天都不一定有一起矛盾纠纷啦!”刘红星深感欣慰地说。记者 段利梅 周源 史瑞红 张岚岚
■记者思语
新理念 新探索 新成效
据国家统计部门最新数据,中国有4.1万余个乡镇,它们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梁庄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借鉴“枫桥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推行“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并取得良好成效,可以说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这个新,新在理念。“三诊”带“三合”工作法与以往传统意义上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导向不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社会治理逐步从外在的制度性、技术性治理,转向内在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治理,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现代化诉求的根本落脚点。积极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充分激发当地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个新,新在方法。“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铁脚板”治理体系,激活网格新效能;构建大调解格局,建立“一站九室”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推动和谐乡村建设,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强化诉源治理,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这个新,新在作风。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听群众烦心事、为群众解难题、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人大代表、乡贤能人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回应了乡村社会秩序结构巨大变化和治理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诉求。
当然,梁庄镇“三诊”带“三合”工作法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实践阶段。如何使这一模式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变化,如何更好整合镇域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如何持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使我们的基层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的地方。
但我们相信,只要沿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脚踏实地汇民意、解民忧,我们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一定能越来越高,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