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部队服役时,他们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退役后,他们发挥优良传统,为我市双拥模范城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今日起,本报开设“发扬优良传统 投身双拥创建”专栏,采访优秀退役军人,追溯红色记忆,报道他们积极投身双拥模范城创建的感人事迹。敬请大家关注。
9月中旬,在市第八中学三楼少年宫外,中学生姬晓美听完国防教育宣讲后激动地说:“白爷爷为我们上了一堂无比精彩的国防教育课,他身残志坚的精神感染了我,他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要以白爷爷为榜样,努力成为能担重任的人。”
姬晓美口中的“白爷爷”叫白洪普,今年68岁,是一名退役老兵。9月20日,记者在位于振兴路的军分区生活区见到了白洪普,现场聆听了他的故事。
白洪普曾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多次潜入敌人布雷区,排除各种地雷81颗,开辟进攻通道5条,为部队作战扫清了障碍。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作战过程中他不幸触雷,左小腿被炸断,左眼被炸伤失明。在1984年的老山作战中,他拖着一条假腿,在左眼失明的情况下,冒着敌人的炮火,把26台车的武器弹药、工兵器材送到了战壕,送到了战友手中。
因战功卓著,白洪普被评为一等革命伤残军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出席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忆昔日戎马生涯,白洪普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我永远感谢党、感谢国家!”
1986年,白洪普被调到濮阳军分区工作。经过几年的时间,他把这里的军械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被评为“优秀军械干部”。后来,考虑其身体健康状况,组织批准他退休。
习惯于忙碌的白洪普,不甘于退休后的闲淡生活。他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军队的退休干部,不能只拿党的钱,不给党工作。我虽然身体受伤,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但我上过战场,要把战场上的感人事迹讲给大家听,把红色教育传承下去,为国防事业播撒更多拥军爱军的种子。”
要传承红色教育、让双拥种子萌芽,对于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文化水平低的白洪普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上好红色教育课,他自学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史,查阅重大战役战例选编,学习大量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订购了少先队员、校外辅导员等杂志,并经常自费到外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学习。他曾自费到贵州遵义学习,沿着毛主席当年四渡赤水的路线重走一遍,现场体验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辛和不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红色教育课讲得越来越生动精彩,我市16所中小学校先后邀请他担任校外辅导员,每逢“七一”、“八一”、国庆、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白洪普都忙得抽不出身来,但他却从不推辞。
“虽然每次的宣讲主题大同小异,但面对不同的对象,所用的语言、结合的事例却不尽相同。比如小学生,就要用小孩子听得懂的话,否则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白洪普说,为让宣讲达到效果,他经常组织材料直到深夜,因为宣讲时间的限制,他要一次次地打磨宣讲稿。为了克服年龄大、记忆差带来的难题,有时候,他连吃饭睡觉都在背宣讲稿,看稿看到视线模糊,背稿背到头昏脑涨。
毕竟快70岁的人了,身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有时他累得连假肢都脱不动,爱人心疼地说他:“都退休了,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吧,年龄大了,别这么拼了。”
白洪普回答:“我是军人,虽然离岗退休了,但军人的传统可不能丢;我是个党员,保家卫国报党恩是我一辈子的事。退休了,只要党需要,我就得把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走上双拥道路。”
白洪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要乘车到云南,到各个陵园,为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友扫墓,继承他们的遗志,缅怀他们的事迹;他积极参与“省五星拥军团”募捐活动,为濮阳县英烈父母送去慰问品和现金;他积极发起成立“市拥军优属协会”,走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为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服务……
白洪普默默地奉献于他钟情的双拥事业,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出了不寻常的道路、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深情地说:“传承红色基因、播撒双拥种子,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本报记者 岳彩寒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