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行政南小区的爱民感恩文苑内,迎来了来自市油田第五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他们趁暑假前来聆听“最美退役军人”、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市“最美老干部”、河南感恩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爱民,讲述自己的当兵岁月和志愿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这已经不是李爱民第一次给小学生讲红色故事了。今年暑假以来,先后有市第一实验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市子路小学、市油田第四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来到李爱民创办的爱民感恩文苑,倾听感恩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滋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厚情怀。
多年来,退役军人李爱民,就是这样乐此不彼,在学生、退役军人、农民、机关工作人员及普通市民中,普及感恩教育,让感恩文化成为濮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招牌。
李爱民从小就有一颗爱国报国的心。1959年部队到学校招兵时,正上初中的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由于表现优秀,1961年就在部队入了党。转业到地方后,无论在安阳地委组织部,还是在濮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他都是工作上的积极分子,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退休后,李爱民不愿当“闲人”,总想为社会做点事儿。2014年,李爱民在读报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调研时说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
“这话说得太好了!报效祖国的心不就是感恩的心吗?”李爱民一下子有了目标:要传播感恩文化。他立即召开家庭会议,和老伴儿、儿子谈了自己的想法;接着又跑到市委宣传部,向有关领导汇报;随后又和一些退休的老领导交换意见,取得了大家的一致支持。李爱民从银行取出8万元存款,把滑县老家的房子进行了整修,“爱民文化大院”很快成立了。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李爱民索性住到了老家,组建了感恩文化宣传队,购置了乐器、音响、服装、表演道具,天天和一帮人忙活着与感恩有关的演出。
李爱民一个人待在老家,孩子们不放心。2016年,就把他从老家接了回来。回濮阳后,李爱民没有放弃感恩文化的传播。他在益民路腾出一间空房,建起了“爱民文化大院”,定期邀请市内教育、文化、书法界名人,前来举办感恩文化讲座、义务写书法等活动。李爱民还积极组织开展感恩文化进校园活动,市实验小学、市一中、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都留下了他宣传感恩文化的足迹。在李爱民火一般热情的感召下,濮阳市不少文化、教育界名人和部分退休干部,纷纷加入到感恩文化的传播中。
人多了,大家都盼望成立一个团队。团队叫什么名字呢?李爱民上网搜索,发现有个河南省感恩文化促进会,立即与对方取得联系。2018年10月27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河南省感恩文化促进会濮阳分会正式成立。李爱民积极发动自己的社会关系,把一些老干部、社会名流吸引到促进会中。他绞尽脑汁,请众人帮忙,创作出了128个字的《感恩词》。感恩文化促进会要有活动场所,李爱民又说服老伴儿,把自己的家进行了重新装修布置,办起了“爱民感恩文苑”。
感恩文化促进会成立后,李爱民时常组织感恩文化志愿者进党政机关、进基层、进社区,让感恩文化走进党员领导干部中,走进广大公务人员心中。他和志愿者一起,利用学雷锋日、建党节、建军节、劳动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以及道德文化大讲堂、能力作风大讲堂等平台,多次深入到各机关和社区,宣讲感恩文化,教育人们常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恩之心,他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2021,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委宣传部、濮阳日报社联合省感恩文化促进会濮阳分会决定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并把此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李爱民和志愿者们走基层、进村庄,为村民们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提供体检、理发、家电维修等各种免费服务。从2020年8月份到2021年底,活动共举办了120场活动。
同时,在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李爱民还发挥自己兼任重华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的优势,利用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分别成立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志愿服务队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全力参与到我市志愿建设中。他在家中设立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堂,每到周末,不少离退休老党员和退役军人,都会聚集在李爱民家中交流学习,两支服务队由此成为我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力量。
近十年来,李爱民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感恩文化传播中,为此甚至耗资40多万元。但他说:“看起来我贴了一些钱,但我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健康。看着那么多人因我而改变,我很有成就感,身体也好了很多。”此话不假。今年82岁的李爱民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这与他有事干、干正事密不可分。因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巨大贡献,近年来,李爱民先后获评濮阳“最美退役军人”“最美老干部”等荣誉。 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