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从“研”走向“产”,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濮调研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新发展赛道,进一步加快濮阳中试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建链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按下了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多点发力,让产学研“无缝对接”
中试基地是支撑引领产业链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市委书记杨青玖指出:“创立市级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建设创新濮阳、打造中部创新开放高地的重大行动。”
强化政治站位,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将中试基地建设纳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议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杨青玖深入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蔚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中试基地升级建设等进行调研,强调要构建我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支撑体系。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中试基地升级建设计划、重点领域、运营体制等重大事宜。
凝聚强大合力,坚持高标准建设。建设之初,我市要求企业按照省中试基地标准进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争创省级中试基地。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指导组,深入企业指导建设、申报、论证工作,着力提高中试熟化公共服务能力,为创建高能级中试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政策引导。我市出台《濮阳市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和规范中试基地、中试项目建设和管理,明确中试基地的定义、功能定位和建设步骤,对其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服务意愿和服务体系作出规定;出台《濮阳市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重奖高能级中试平台,对认定的省级中试基地,市财政、受益财政各奖300万元。
此外,对认定的市级中试基地,受益财政奖50万元,极大调动了企业建设高能级中试基地的积极性。
政策支持、人才聚集和激励引导,为中试基地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也为企业的发展蓄势赋能。
多点开花,贯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推进各类产业集群科技成果从“研”走向“产”,拉长产业链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及中试基地建设,真金白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中试基地4个。其中,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成功入选第二批河南省中试基地,实现了我市省级中试基地“零”的突破。
——濮阳市绿色化工合成及新材料中试基地,立足于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对绿色化工新技术、新装备的迫切需要,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有机衔接,促进产业蝶变升级。基地占地120亩,建设内容包括研发大楼、中试场所及配套专家公寓等,建有6条中试生产线,现有微化工、绿色助剂、高端润滑油添加剂、含氟新材料、香精香料联合实验室5个;拥有价值5370万元的中试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科技创新团队123人,具备技术研发、中试放大、检测分析和人才培训四大功能。
——濮阳市生物基尼龙及高端聚烯烃材料中试基地,聚焦生物基尼龙及高端聚烯烃材料合成技术,投资7000余万元,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装置建(构)筑物占地面积约为2826.6平方米。相关研发及中试一线操作人员100余人,现有中试装置生产线3条。依托该中试基地,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生物尼龙产业化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PA1313及半芳香PA13T产业化技术”、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石油发酵尼龙1111及尼龙11T生产技术”、郑州市重大科技专项“长碳链尼龙1111及耐高温尼龙11T生产技术”开发。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授予该基地“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工程实验室”。
——濮阳市生态聚酯新材料中试基地,占地面积4395平方米,现已投资3000万元,建设中试厂房4395平方米,拥有专用设备180余台、检验检测设备30余台,现已建成加氢、氧化、酯化、聚合等中试生产线。该基地引进创新团队6个,配有管理人员20名、专职技术人员58名,建成了“材料单体制造、聚合物制造及成型”的全工艺中试验证平台,具备实验室开发、工艺设计及中试生产的能力。
希望在前,重任在肩。多点开花的中试基地正成为我市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重要通道与桥梁。
今后,我市将利用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中试基地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引育中小企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群,在产业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为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实现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 侯科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