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21年
全市粮食总面积持续超过610万亩
其中夏粮超过330万亩
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
稳定在260万吨以上
2021年
粮食种植面积646.52万亩
总产量289.73万吨
粮食单产跃居全省第3位
“你这苗分蘖有3个,大蘖多,但次生根也多,有轻微的纹枯病。现在地里有野燕麦、雀麦等杂草,得抓紧时间清除,小麦拔节后,就不能再进行化学除草了。”3月22日,在清丰县纸房乡什字村,农技专家晁豪从地里拔起几棵麦苗,仔细观察后给苗情开出了“药方”,并为当地群众详细讲解了小麦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知识。
眼下,我市小麦已由返青期逐步进入拔节期,全市农业部门紧抓这一关键期,组织14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看苗情、观墒情、查病害,指导农户加强春季麦田管理工作,打好春耕备耕“第一仗”,力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
牢记嘱托 持续提升粮食产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明确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我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落实于行。历届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扛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2008年至2021年,全市粮食总面积持续超过610万亩,其中夏粮超过33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260万吨以上。2021年,我市在秋季遭遇严重内涝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取得了面积646.52万亩、总产量289.73万吨的好成绩,尤其是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单产跃居全省第3位。
藏粮于地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严守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人民群众的口粮底线。
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耕地面积。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把光热水土条件好的优质地块优先划入“两区”,把产粮大县耕地优先划入“两区”,全市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10.8万亩,持续保障粮食生产用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2019年开始,我市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项目总投资4.98亿元;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项目总投资5.49亿元;2021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8.9万亩,项目总投资8.83亿元,任务量和投资规模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居豫北地区第1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运教如是说。
为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我市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稳定在600万亩次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0%以上。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通过多渠道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逐步减少化肥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藏粮于技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思路,以保证种子质量为核心,依托现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这片区域既是国家级、省级优质小麦品种展示区,也承担着小麦新品种的播量试验和栽培试验工作。”3月21日,河南民兴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国审小麦品种“濮兴5号”育种人王俊兴站在南乐县杨村乡许庄村的试验田里说。这300余亩的麦田里种植有118个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通过王俊兴及团队10年间精心组织杂交繁育,扎根田间观察试种,最终“濮兴5号”得到面世推广。“濮兴5号”较对照品种增产5.96%,填补了我市近十余年来没有国审品种的空白,成为我市18个自主培育优良品种的“排头兵”,为全国200余个县带去了高产。好粮食依靠好种子。截至目前,“濮兴5号”“郑麦7698”“中麦578”“丰德存5号”“郑麦1860”等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为我市小麦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市还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等,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目前,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等得到快速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小麦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和适时晚收、水稻旱育稀植等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355.2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小麦是我市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夏粮生产又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关键。我们将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务实,工作上更加有力,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再夺夏粮丰产丰收。”杨运教信心满怀地说。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周冰冰 许瑞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