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广的道路、明亮的厂房、先进的设备……11月3日,走进总投资10.2亿元的经开区雷佰瑞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现代化产业园区的气息扑面而来。
2022年,该项目地块上还是一层锌铁棚厂房,环境差、产能低、安全隐患突出。结合新材料产业用地需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低效用地动态库,采用“腾笼换鸟”方式,助推河南雷佰瑞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在此快速落地,实现了低效工业用地从“小散乱”到“高精尖”的蜕变。
这是我市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充分挖掘用地空间,抵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避免土地闲置浪费,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出了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
今年年初,在自然资源部认定的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中,我市清丰县、南乐县、台前县赫然在列,县区数量位列河南省第一方阵;南乐县无偿收回闲置土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闲置土地处置典型案例,为全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经验和做法。
规划引领,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
在最新编制的《濮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坚持节约集约,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专门的一章,被浓墨重彩地提出。规划指出:要着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截至2035年,全市人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要通过对布局、结构、用途、规模等的强约束,实现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和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释放空间可利用的最大潜力。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写进国土空间规划,凸显了我市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濮阳市地域面积418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7%,承载全省3.8%的人口,产出全省4.4%的粮食产量,土地利用率高达 95.85%。如何在新形势下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濮阳给出的答案是:规划先行。通过强化规划管控和引导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从土地资源管理源头促进节约集约利用。
在此指引下,我市在编制各类规划时,均把节约土地作为重要一环。两年来,我市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深化《濮阳市市域一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濮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坚持重点突破,编制完成《濮阳市口袋公园专项规划》,挖掘零散、细碎地块潜力,充分发挥土地效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以口袋公园为例,今年我市共规划建设口袋公园11个,均是利用城市边角料土地和废旧闲置土地。市城区开州路与绿城路交叉口东南角,原本是一处闲置的街角林地,因管理维护问题,内部存有大量垃圾,既浪费了土地资源,也给城市文明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今年年初,此处被纳入我市口袋公园专项规划,在充分结合场地特点、市民喜好和文化背景后,以“仓颉造字”为主题建设完成了造字主题公园。
市域土地规划如此,县域、乡镇同样如此。在乡镇规划建设中,我市着力推动乡镇由“个体式”突破向“融合式”发展转变,全面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重点乡镇发展空间,构建集中连片、产业融合、生态宜居、集约高效的空间新格局。
精细管理,推进项目建设节地增效
11月3日,记者在台前县羽绒服装加工产业园内看到,企业办公、装配、研发、仓储等空间布局巧妙,高高的立体式空间,既充满了现代感,也使场地显得并不拥挤。
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立体式空间设计,为的就是节约土地。在规划建设产业园时,他们注重精打细算,用“向上开发空间”“向空中要地”的理念,开发建设立体式储货柜,将占地面积较大的设备产品,通过立体式存储,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此外,产业园建设的标准化厂房,总投资4亿元,仅占地254亩,亩均投资强度达234万元/亩,大大节约了土地。
算好“精打细算账”,是我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中的重要做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好土地使用的“精打细算”,首先就是强化管理,严控增量。我市严格贯彻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切实发挥用地预审的前置把关作用,强化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坚决核减不合理用地规模,避免土地闲置浪费。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优先供应存量建设用地,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鼓励向空间要土地,提升单位面积的投入水平,用存量换增量、用资金技术换空间。
在强化管理、严控增量的基础上,我市还通过专项整治来盘活存量。通过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专项整治行动,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核查,彻底摸清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底数,逐宗建档入库。在此基础上,制订“一地一策”处置方案,建立地块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责任分工,倒排工作计划,挂图作战,处置一宗、销号一宗。目前,全市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241亩,处置闲置土地833亩,超额完成省定年度任务目标。
有了措施,还得保证执行效果。为此,我市强化执法监督,通过制订《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压实自然资源部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严查土地批而未供和闲置背后存在的失职失责、作风不实、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问题,推动从机制上规范土地领域权力运行,确保土地领域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深化改革,建立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濮聊高速公路制梁场、拌合站临时用地建设项目中,清丰县采取在项目预审红线范围内选址的方式,探索出了高速公路临时用地节地新模式,共计节约耕地200余亩,为企业节省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一次性土地补偿费、复垦费约800万元。
濮聊高速公路制梁场、拌合站临时用地建设项目,是我市深化改革,多渠道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生动实践。我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打出改革“组合拳”,确保要素保障“不梗阻”、新增用地“零违法”、节约集约“无盲点”。
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我市在全市范围推广“标准地”出让机制,把“事后提要求”转变为“事前定标准”,启用濮阳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印发《濮阳市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办法》,通过提升土地“熟化度”、“用地清单制”、承诺审批服务、容缺办理等一系列制度举措,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54项精简为51项,审批时限由18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20宗1334亩,成交价款1.49亿元,减少企业投资约1.32亿元。
大力推行“交地即交证”。将土地交易、规划审批、不动产登记等环节从“串联办理”升级为“并联办理”,实现交地和领取不动产权证书“零时差”,目前我市已按照“交地即交证”服务模式出让土地2宗。
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保证项目严格按照规划标准建设实施,不多占地,我市对项目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监管纳入项目建设始终。印发《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细则(试行)》,明确从为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期间,对用地单位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促进项目单位严格履行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建设,避免出现土地闲置现象。目前已先后向油田第十八中学等16个项目送达《濮阳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注意事项告知书》,对开州城市综合体等14个项目进行批后监管,确保建设工程严格按照许可指标进行建设,全生命周期护航建设项目。
加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管理。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我市印发了《濮阳市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和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制度,促进了要素流通顺畅,构建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的新格局。2022年6月,“濮阳市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完成并运行,2023年1月,全省率先上线“濮阳市自然资源网上交易系统”手机客户端,用户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获取最新市场公告信息,为交易双方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服务。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张晶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