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走进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放眼望去,田间一排排胡萝卜长势喜人、煞是可爱。
“俺种了89亩胡萝卜,虽说是头一年种,但一点儿不费事。啥时候干啥,镇里都给安排好了!”村民崔可藏边说边指着距菜地仅有一路之隔的大院。只见门口悬挂的“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胡萝卜产业发展委员会”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今年以来,南乐县依托1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先后组建4个产业发展党委,覆盖23个农村党支部1445名党员。各产业发展党委书记由所在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党委委员由覆盖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着力让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行政村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元村镇原来种植古寺郎胡萝卜的5个村种植规模小、产品单一。今年6月产业发展党委成立后,古寺郎胡萝卜种植采取统一规划、供种、施肥、销售等。镇里还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研制胡萝卜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眼下,胡萝卜就要收获了。我们将组织村民抓住当前还不上冻的有利条件快速抢收,一边联系收购商,一边把新出土的胡萝卜放到保鲜库里储存起来,确保卖个好价钱。”古寺郎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报说。
无独有偶。今年6月,以果蔬为主导产业的西邵乡也成立了产业发展党委,组合5个行政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引领农户科学种植。
四坡村一座圣女果种植大棚内,村民崔国周正在采摘圣女果。他说,原来自己一直种植“釜山88”圣女果。今年7月,产业发展党委邀请山东莘县等地的技术专家来西邵乡讲解种植技术时,了解到现在种植的新品种“秋甜一号”,于是自己尝试着种了一棚。
“从种苗到开花、结果,中间咋管理,产业发展党委经常派技术员到棚里指导。今年,这个棚里的圣女果不仅上了咱市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还上了央视呢!”崔国周自豪地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的南乐县,职能部门、人才、党员等力量齐聚“党建链”,宣传党的政策、弥补产业发展缺陷、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等。“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们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党委,通过抓覆盖、建制度、定职责,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目的就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变组织优势为产业优势,催生产业发展‘朋友圈’,助力乡村振兴。”南乐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记者 王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