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深入推动“健康濮阳”建设,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健康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深入推进“健康濮阳”建设,扎实开展16个专项行动,着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全国创新实施广场公益医院、健康副校长、医疗卫生指导员等多项举措,打造濮阳卫生健康工作新名片。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大力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促进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74.6岁提高到2021年的77.89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9.1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2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0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1年的28.7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1.5%。
十年来,公共健康屏障更加牢固。全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连续29年无脊灰状态,连续4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市级消除疟疾目标,艾滋病疫情持续保持全省低流行态势。适龄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全省率先实现“乡镇预防接种省级示范门诊”和“县(区)级疾控中心数字化门诊”全覆盖。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日趋健全,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100%,无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全省率先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全覆盖,华龙区被评为全国十佳特色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设立濮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成为全省唯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市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加强,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依时依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快速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水平,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多项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十年来,医疗卫生资源显著增长。积极构建区域布局合理、资源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容。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9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7368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31张,较2012年增幅分别达46.8%和37.8%;卫生技术人员数26353人,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7.04人,较2012年增幅分别达44.6%和35.2%。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工程,全市有5家三级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2家二甲医院成功晋升三级、8家二级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9家一级医院成功晋升二级,高标准建设消化、癌症、心血管疾病等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骨伤、中医心病、中医康复3个省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在全省创造“濮阳速度”。
十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市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员额制管理,核定8家医院总员额11750名。组建由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牵头的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高质量完成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共体覆盖19个县级公立医疗机构、70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会办医院和2777个村卫生室,实现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五大救治中心、六大共享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我市“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工作获“河南省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市人民医院“信息化做媒、促医联体出实效”、市安阳地区医院“组建专科联盟、提升医疗水平”和濮阳县人民医院“创新人事管理,激发人才活力”工作获评“河南省医改典型案例”。
十年来,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建立全市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体系,推进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率100%,公有产权村卫生室2351所,占比达到82%,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市78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12所达到推荐标准,12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创建社区医院。扎实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到84元,服务项目由13项增加到30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全市共有家庭医生3201人,成立签约团队790个,签约人口数31.99万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疾病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在90%以上,医患联系和沟通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引导作用得以强化。创新实施“医疗卫生指导员”制度,每年选聘市直二级以上医院院长及高级职称优秀专家对口帮扶75家乡镇卫生院,累计开展门急诊和住院诊疗5.3万人次,指导开展手术490台,推广适宜技术和项目231个,填补技术空白项目133个,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十年来,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共有中医类医院18家,中医类床位数3084张,中医诊所189个,建成7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14个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中医馆,1930个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注册中医医师2642名,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明显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工程,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4家、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3个,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8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7个,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国家级中医药人才5人、省级名中医3人、省级中医药人才16人,市名(老)中医29人,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十年来,人口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深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先后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和普惠托育服务,建成医养结合单位10家,2家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建成安宁疗护中心2所,市级老年病医院1家,14家医疗机构被命名为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1.2%;建成托育机构287家、托位12822个。
十年来,妇幼健康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以“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为导向,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出生人口素质双提升,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三个死亡率及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双下降。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个、“二级妇幼保健院”5个,建设标准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6个,14家二级以上医院、43家乡镇卫生院、947家村卫生室(所)被确定为省级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探索建立了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叶酸补服、新生儿保健等一条龙生育全程服务模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婚前医学检查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80%以上。市妇幼保健院获得产前诊断资质,8家机构取得产前筛查资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级能筛查、市级可诊断”的目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