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专题栏目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退伍退休不褪色 义务理发五十载——记余来良的“推剪人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11 08:49:48   

4月9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华龙区任丘办康辉小区的樱花树上,斑驳的光影间传来“嚓嚓嚓”的清脆声音。80岁的余来良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握着剪刀,正弯腰为小区居民陈继发修剪头发。只见81岁的陈继发端坐在方凳上,嘴角带笑:“余师傅的手艺比理发店还好,感觉舒服!”

今年是余来良义务理发的第58个年头。从青丝到白发,从军营到油田,他的剪刀下流淌着时光的温度,更见证着一名退伍老兵、石油人对“为人民服务”的终身坚守。

从“打下手”到“学雷锋标兵”

1965年9月,20岁的武汉青年余来良穿上军装,来到了位于安阳的兵营。在担任连队文书期间,他发现战士常为理发犯愁——营区理发员紧缺,战士要排队等上大半天。“我来试试!”余来良主动请缨,给会理发的老兵当助手,从清洗工具、消毒围布学起,空闲时就拿着推子、剪子练习。3个月后,他剪出的板寸已棱角分明,成了战友争相预约的“托尼老师”。

1967年,部队掀起学雷锋热潮。22岁的余来良背起自制的理发工具包,利用星期天走遍营部的每个角落。寒冬腊月,他顶着刺骨北风,步行3公里到农村为孤寡老人理发;盛夏酷暑,他坐绿皮火车一路颠簸赶往安阳炼钢厂、发电厂,在机器轰鸣中为工人修剪被汗水浸湿的头发。最忙时,他一天连续理发13个小时,手指被剪刀磨出血泡,军装后背结出盐霜。“战友保家卫国,工人日夜辛劳,我为他们理个发,算啥辛苦?”他这样回应旁人的劝阻。

因为坚持义务理发,余来良连续3年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

流动的摊点 不变的初心

1970年,余来良从部队转业,先后到江汉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的测井公司工作,他的“流动理发点”也跟着测井仪器车来回迁徙。

在荆州荒芜的水塘边、临盘泛白的盐碱地、濮阳滩区的黄沙窝,余来良为测井队的工友剪去蓬松的头发;在田野停钻的钻井场,余来良用测井的空余给倒班的钻井工人剃出利落的平头。苇席棚前、列车式厢房旁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刚下夜班的工人瘫坐在长椅上打盹,余来良轻手轻脚地为其围上围布,像对待亲人般精心修剪头发。“老余的推子一响,疲惫都跟着头发茬子掉地上了!”钻井工人感慨道。

1983年,余来良把铁皮饼干盒改成消毒箱,把旧工作服缝成围布收纳袋,还添置了专给婴儿剃“百日头”的圆头剪刀。有一年过年前,他应邀冒雪去给一名钻井队工人理发,回家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他的棉工衣上结着冰渣,怀里揣着工友硬塞的喜糖——有一名大学毕业的钻井工人头顶他剪的“相亲专用发型”顺利订婚了。

银剪飞舞映衬夕阳更红

2005年退休后,余来良的银发理发摊就成为康辉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20年来,每逢便民服务大集、春暖油田志愿服务活动等,余来良都按时到场,手握工具,一刻不停地为居民细心理发。

因病致瘫的张留记、患脑膜炎致残的华子等6名特殊居民,是余来良的常客。“我坐轮椅到理发店不方便,幸亏有老余,解决了我几十年的理发难题。”80岁的张留记感激地说。

除参加中原油田组织的便民服务活动外,余来良还在双休日、传统节日,背上褪色发黄的理发工具包,到康辉小区文化广场为小区居民义务理发。小区居民看到余来良放下凳子、工具包,马上围了上去。“老李,这次想理个啥发型啊?”余来良为老工友李方岐围好围布,拍拍肩膀问道。“照旧,偏分。今天麻烦你也给我的重孙理理发。”与余来良相识40多年,今年已81岁的“老石油”李方岐爽朗地说:“你马上就为我一家四代人都理过发了!”

58年来,余来良已用坏了20把推子、16把剪子、29把梳子、6个工具包,为 3万多人次义务理发。

一把推子丈量生命的厚度,十指温柔焐热岁月的寒凉,从80岁的余来良指间滑落的银发青丝,早已化作春风春光春天,映衬得夕阳更加火红灿烂。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韩学忠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