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寒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这一天,89岁的老党员邹汉云在家中安详离世。
邹汉云老人的离世让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然而,在悲痛之余,他们也坚定地履行了老人生前的遗愿——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贡献最后的力量。
戎马生涯 热血报国写春秋
邹汉云的一生是充满奉献与奋斗的一生。他出生于1936年,正值战乱年代,从小便立志保护家人、保卫国家。20岁时,他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期间,他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善于钻研,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并多次荣获嘉奖,被评为“三等功臣”。1959年,邹汉云由于理想信念坚定、工作成绩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年,面对国家石油能源事业的迫切需求,邹汉云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部队,来到了环境恶劣的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油田。那里漫天黄沙、严寒酷暑、缺衣少粮少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人区。然而,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邹汉云没有任何的胆怯与退缩。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石油战线奋斗了30余年。其间,他又先后转战江汉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各大油田,为国家的石油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986年8月31日,中原油田卫146井发生井喷并引发火灾。在这危急关头,邹汉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毅然决然地带领车队奔赴井场,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工作,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挽回国家经济损失作出了贡献。他所带领的五车队也因此受到了中原勘探局党委及运输公司党委的重大表彰。
生命终点 家人完成最后遗愿
邹汉云的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生涯中,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升华。
2020年,他深刻认识到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对于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性,也目睹了当前捐献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出于对医学研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决定在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随即,他与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意愿。他坦诚地与家人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我是一名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将来我走了,希望用自己最后的价值,为医学研究做点事,说不定还能帮到更多人。”邹汉云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家人,特别是与他携手走过60余年的老伴。老伴深受感染,不仅全力支持他的决定,还主动签署了捐献登记志愿书,表示要与他一起为社会出力。
“这是我对党和国家的最后一点贡献!一定要帮我完成!”在邹汉云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始终牵挂着捐献遗体一事。他叮嘱家人,一定要在他离世后完成这个心愿。
2025年2月3日,邹汉云老人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家人强忍着悲痛,迅速联系了市红十字会,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市红十字会得知消息后,迅速向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报告,并协调对接做好了接收准备。与此同时,龙乡陵园也被邹汉云夫妇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主动提出免费提供相关的服务,协助他们完成捐献遗愿。
寒冬送别 精神永留传人间
2月4日,立春之日,寒风依旧刺骨,灰色的天空仿佛也在为邹汉云老人的离世而哀悼。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一场庄重而深情的告别仪式在寒风中举行。
邹汉云的家属神情凝重却满含敬意。他们颤抖着手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随着救护车的缓缓驶入,现场的气氛更加凝重。工作人员怀着崇高的敬意,轻手轻脚地将邹汉云的遗体抬上救护车。邹汉云的子女围聚在旁,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他们强忍着悲伤,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救护车缓缓移动。他们心中默念:“爸爸,您一路走好,我们为您骄傲。”
邹汉云老人走了,但爱与奉献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逝。在这个寒意未退的初春,我们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邹汉云老人的温暖与力量。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明灯。记者 吴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