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专题栏目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手工制秤人郭文记:斤两之间全是良心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1-09 07:39:03   

木杆秤制作是一门工艺繁杂、精细讲究的手艺,专业说法叫“钉秤”,必须真正做到“毫厘必究”。千百年来,伴随着街头巷尾、乡镇集市的阵阵吆喝声,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盘的起起落落间愉快完成。

在范县高码头镇三合村,就有这么一位手工制秤人。73岁的郭文记自幼学习木杆秤制作工艺,不但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还成为周边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制秤技艺坚守者,践行着斤两之间全是良心的行业承诺。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郭文记家中探访,只见墙上挂满了各种制式的杆秤,地上竖着几杆半成品,墙角堆满各种制作工具和秤砣。院子角落,满头白发的郭文记正俯着身、低着头,一手拿锉刀,一手掐铜丝,在冬日暖阳下将铜丝插入秤杆细孔中,再用刀掐断后敲紧拍实,一颗锃亮的秤星就镶嵌在了秤杆上。

“从十几岁开始干,到现在干了快60年了。从选材到叨口,从测距到打码,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这需要制秤人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郭文记说,“最开始学的时候先学钻孔,一学就是好几个月,钻到膀子酸、手指僵。当时感觉每个步骤都很难,现在来看属于学易精难。全靠经验和感悟,想要做好做精太难了。”

谈到这些,郭文记明显来了兴致。他一边停下手里的活,一边招呼记者坐下,说话的音量也提高了几分。他说,制成一把木杆秤,需要经过选材、刨秤杆、画直线、定位、包头、定叨口、安叨子、校准、分刻度、钻花孔、钉秤星、打磨、上光、装配等十几道工序,多数工序要靠纯手工完成。定型校直要借助烟熏火烤,秤杆磨光要在大木桶里通过水磨来完成。

“制秤是个良心活,做人要讲诚信,制秤一定不能缺斤少两。”郭文记越说越起劲。他告诉记者,杆秤十六进制坚持了1000余年,旧时一斤就等于十六两。“为什么是十六呢?”他自问自答道,“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可不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可不就是十六两!如果缺斤少两的话,短一两没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曾经有些商贩希望他在秤上做“手脚”,都被他一口回绝了。他说:“缺斤短两的秤给多少钱都不能做,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想制好秤首先要选好材。郭文记指着墙角堆放的木料说,选材要选硬木,还要没有弯曲。说话间,他从墙角抽出一根木料,又开始制作秤杆。经过锯、刨、凿等环节,木料变得特别圆滑,而且一端大一端小,他给两端套上金属皮后,秤杆初见雏形。“像我手上这根称重19斤的杆秤需要钻孔近400个,花四五个小时才能做出来。年轻力壮的时候,我起早贪黑一天最多能做4杆秤。几十年咋着也做了几万杆了吧,最大的能称300斤,最小的能称100克,误差都在标准范围内,从来没有一把缺斤短两。”他骄傲地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卖得最好,后来就流行各种电子秤了。虽然现在买木杆秤的越来越少,买了多数也是用到传统婚俗、旅游纪念、陈设摆件上,但一直不舍得扔掉这门手艺。”郭文记笑呵呵地说,“我呀,不说多长,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呗!”记者 张西恒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