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首先要关注农民健康
—— 访市政协委员都学民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目前,濮阳上下也正万众一心,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参加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的政协委员、濮阳市曙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都学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首先要关注农民健康。
现象:农民健康不容忽视
之所以提这个提案,源自于在农村老家所看到的一幕幕场景。都学民说,每次回农村老家,都会看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钱包鼓了,房子越建越宽敞了,很多家庭开上小汽车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令人振奋。但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生活富了,但不少农民不注重健康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妇科病、腰颈肩腿痛、风湿类骨病等急慢性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观点:乡村振兴必须健康先行
都学民说,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根本基础是全民健康,尤其是几亿农民的身体健康,这是天大的事,是国之大事。政府花大力气推进的改厕、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等,目的都是为了农民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着想。但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个体健康意识增强,则需要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圈子中,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来实现,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都学民认为,乡村振兴根本在人,离开了人的因素,农业无从发展,农村无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农民总是被各种疾病拖累,那就根本无心搞建设,也就不可能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要振兴,健康要先行。
建议:加大农村、农民卫生保健力度
为了广大农民的健康,都学民向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递交了《关注农民健康问题的建议》提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农村卫生保健的规定,加大农村农民卫生保健力度,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采取更优惠的措施,鼓励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到乡镇医院施展才华,支持更多优质卫生资源充实基层。有的乡镇卫生院连个好点儿的彩超设备都没有,应该配备。同时,要对农村卫生医疗状况开展普查,兜清底子,登记造册,做好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都学民建议,由政府买单,对农村40岁以上农民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因为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同时,每年分年龄段对农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加强对妇女“两癌"检查。通过立法,建章立制,解决流动农民的健康体检问题,用工单位都要列出专项经费,保证每年对农民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生活培训。
都学民还建议,平时应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关心农民健康的舆论氛围,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开办卫生专题或专栏节目,传播卫生知识,让农民熟悉并掌握各个季节身心健康保健的知识方法,提高农民的健康指数。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积极组织医疗专家服务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村入户为群众送医送药,开展健康检查,确保农民在家门口能看上病、就上医,提高广大农民健康水平。
“人民健康,关乎百姓的幸福指数水平;农民的健康,关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都学民说。记者 袁冰洁
建议濮阳继续举办中华龙文化节
—— 访市政协委员刘小江
对“华夏龙都”濮阳来说,最重要、最显著的文化,莫过于龙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扬、传承好龙文化?如何借龙文化的舞台,唱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戏?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刘小江。刘小江说,他今年共递交了6个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继续举办中华龙文化节的建议》。
龙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濮阳第一文化
刘小江说,濮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丰富,上古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有显著的特征。而最为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莫过于龙文化。
1987年盛夏,位于濮阳县西南角西水坡的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现场,考古工作者们在此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M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在墓主骨架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此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当年10月21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来到濮阳,他激动地说,他总算为故宫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第二年夏天,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在西水坡挥笔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西水坡遗址M45号墓蚌塑龙虎发掘已经30多年了,濮阳因此被国家命名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可以说,龙文化已经成为濮阳当之无愧的第一文化。
濮阳已多次举办中华龙文化节
从2000年开始,我市相继举办了中华龙文化周、中华龙文化节、二月二龙文化节等多种龙文化研究、推广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濮阳的知名度和龙文化在濮阳人心目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华第一龙发现30多年来,吸引着无数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我市已形成有组织、有系统、成体系的龙文化研究并蔚然成风。
30多年来,尤其是1995年以来,濮阳龙文化研究先后出版著作5种10册,4次讨论会成果累累,结集4本专集出版,在海内外业内交流,反映良好。由龙文化研究派生出来的伏羲文化、颛顼文化、仓颉文化、孝道文化和三和文化等研究领域,也为龙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中华龙文化节搭台唱好高质量发展大戏
龙文化是濮阳一张具有极大分量的文化品牌,发展好龙文化品牌,也是濮阳广大人民群众30多年的呼声。
刘小江建议,每年举办中华龙文化节,核准活动名称,不能来回更换,内容包括:中华龙文化论坛、龙都旅游、舞龙表演大赛、龙祈福活动、龙书画展览、全国性的龙文化创意商品大赛、商品博览会等;在市内绿地命名“中华龙文化广场”,龙的各种雕刻创意作品、龙文化展览馆,使濮阳成为国内外观光旅游胜地;成立“濮阳市龙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向社会融资,制定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社会力量,发展龙文化产业;建议加快启动西水坡龙文化圣地建设工程;建议政府成立“濮阳市龙文化发展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领导担任组长。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以文化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濮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更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让其成为濮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刘小江说。记者 袁冰洁
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访市政协委员何多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第二大河。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经地濮阳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濮阳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做好黄河保护和发展大文章的同时,进一步借黄河来提升城市竞争力?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市林业调查规划队队长、高级工程师何多丰和农工党全体成员一起递交了《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提案,记者特地对他进行了采访。
用“中医”思维“西医”视角优化黄河生态环境
何多丰说,濮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豆腐腰”段,黄河过境167.5公里,流域面积2278平方公里,超过全市总面积的一半。长期以来,沿黄地区作为保留滞洪区,受政策限制,沿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困扰濮阳发展的难点、痛点。
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不能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采用“中医”的思维,全面考虑、综合施策。一是系统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实施河流和湿地保护修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滩区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重点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黄河滩区迁建,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对沿黄地区水林田湖草沙多种自然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二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廊道、生态湿地、国土绿化、农田林网等工程,不断提高沿黄地区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增强生态承载能力,筑牢生态屏障。
以“中医”思维来通盘考虑的同时,还要以“西医”的视角来防治环境污染,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最严格的环保政策降低空气、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以期实现“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用“组合拳”实现“三带”融合发展
何多丰说,我市沿黄三县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丰富。然而,由于黄河地跨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战线较长,景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致使每一处景区、每一个县都没能形成绝对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市黄河文化品牌少、文化产业缺乏、文旅融合不够。所以,应充分发挥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职能,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将三县黄河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融合打造,连点成线,努力构建滨河风情带、文化旅游带和生态观光带,实现“三带”融合发展。
用喜闻乐见的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
何多丰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要通过挖掘、收集、整理黄河文化,将古老的黄河文化、黄河故事形成文字材料,不断加强宣传报道,让更多人知晓濮阳的黄河历史,了解濮阳的黄河文化。
要着力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发掘整理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在濮实施“黄河归故”历史,宣传中国共产党开启黄河治理的丰功伟绩。
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内容,将黄河文化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从中找到融合点,找到濮阳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一批民俗博物馆,从中感悟黄河流域的时代变迁和沧海桑田,激发全市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用绿色富民产业促进沿黄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多丰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富民产业的支撑,应想方设法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目前,我市沿黄地区种植、养殖及林家乐餐饮、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因此,要出台政策不断加以引导和扶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建设优质小麦、花生、水稻、饲草、林果、瓜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服务业,以期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