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濮阳县县城出发,沿着106国道向南行驶,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八公桥镇史家寨村,著名的奇袭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就坐落在这儿。
时间回溯到1943年秋,汪精卫伪政府孙良诚部第四军第三十八师两个团、一个特务连进驻八公桥,意图强占八路军的根据地,将八路军赶出边区。我军针锋相对,决定全歼进犯伪军,给敌以震慑。为此,杨得志将军3次化装进入史家寨村,策划和指挥了这场战斗。当年11月16日晚,我军趁夜色强攻八公桥,到第二天上午战斗结束,共俘获敌官兵3200人,而我军除数十名伤员外,没有一人阵亡,这是我军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迹。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敌工站工作出色、情报准确,敌工站站长史乃敏功不可没。
1979年,史乃敏去世。“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以后家里生活好了,有钱了,一定要把革命事迹记录下来,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后人。”今年70岁的史曰选老人说。
史曰选一直牢记着父亲史乃敏的遗愿。1988年,杨得志将军到濮阳慰问,先后到过许多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由于当时道路难行,没能到史家寨村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史曰选就萌生了建奇袭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想法,并开始了搜集资料之路。到1995年,史曰选下定决心,从市区企业办辞职,专心做搜集资料和建立纪念馆工作。
10多年间,史曰选沿着冀鲁豫区干部南下路线,到过赣州、重庆、贵阳、成都等地,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市,遍访了八公桥战斗的参与者、知情者,还拜会了杨得志、曾思玉、段君毅、潘焱、何挺等老一辈革命家。这些历史见证者们,亲自给史曰选题字和写信,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及实物等。
“那时真是艰苦呀!不舍得花钱找旅馆住,很多时候都是在火车站的板凳上将就的。吃饭也是馒头就凉水,吃了上顿没下顿。”史曰选说,“当时,上班存的工资全部花完,哥哥姐姐也资助了一部分,但钱还是不够,就卖小麦,卖家里传下的老物件、印章、玉扳指等,向亲戚借、向银行贷款。” 史曰选给记者算了下,截至2000年纪念馆建成时, “差不多花了40万元”。
当时,村民对史曰选的行为都很不理解。史曰选的老母亲也说他傻了:“别人有钱都买农机,就他拿钱打水漂了。” “我中间也打得过退堂鼓,”史曰选说,但他并不后悔。
奇袭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后,被授予了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市党史教育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而且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年,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周边地区来的人最多,最远的是新疆军区。每年都有2万多人次,今年更多,现在有8万多人次了。”史曰选说,“现在我身体条件不好,讲得少了,多亏镇里专门培养了2名讲解员给大家讲解。”
如今,只有小学3年级文化程度的史曰选正在自学,他打算把自己这些年的寻访经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记录下来,这些作品包括《我的追求》《红色村庄史家寨》《回忆粟裕司令员在濮阳征兵》等,其中有的已经发表,有的还正在写。有一个台湾商人听说史曰选收集了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写的题词、信件等资料,就托人说想以75万元的价格买断,由他在台湾出版,史曰选没有同意。杨得志将军的亲笔字画,有人想出十几万元购买,史曰选同样拒绝了。
“一生没啥追求,就做了这一件事,再苦再穷也没放弃。” 史曰选说,他会把纪念馆管理好,把革命前辈的事迹传下去,“将来不在了,也要嘱咐孩子,继续做下去”。
而今,距八公桥战斗结束已经过去78年了,但回首过去,那些光辉的往事依然清晰如昨。这里面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史料记载中的文字,还有一直在传承着的红色革命精神。带着红色革命精神上路,我们的步子会走得更加稳当、更加坚定有力。记者 贺德敬 陈增勋 通讯员 程正峰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