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河岸边的孙码头村。当年,刘邓大军就是从这里强渡黄河。
台前县孙口镇孙码头村,因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从此强渡黄河而被人熟知。
过去,孙码头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由于黄河连年泛滥,村民收入没有保障,只能靠上级救济。而今日的孙码头村,村容整洁、民居整齐,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冀鲁豫军区黄河河防指挥部旧址、渡河精神展示墙等红色元素随处可见,绿树鲜花拥抱的乡村游园、高大敞亮的村头工厂与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在落日下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孙留虎,80后,孙码头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镇里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心里就牢记着爷爷的嘱咐:“要干就得落个好名儿。”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要时刻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轻的孙留虎说干就干。在上级扶持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硬化村内14个胡同,改变原来雨后道路泥泞坑洼的窘境,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对村内主干道和出村道路进行硬化、拓宽,形成了主干道宽阔、胡同路口平坦的“两横一纵”村庄路网。同时,组织种植大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绿化树木400多棵,大力开展村庄美化绿化,成立由村干部、党员组成的义务清洁队,使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道路打通了,村子变美了,群众的心气儿顺了,事儿也就更好办了。孙码头村靠近山东,交通便利。二十世纪末,村里就有人开始跑运输。近年来,在孙口镇的支持下,该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运输业、商业、养殖业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被带动,该村现有运输车辆100多辆,运输从业人员近200人,运输业也逐渐成为该村主导产业。靠着跑运输,村民孙连军年均收入几十万元,不仅翻盖了新房,还在县城买了楼房,天天乐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孙留虎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并开设机械厂、汽车电器厂、相框生产厂等多家企业,创造工作岗位,带领贫困户和留守村民脱贫致富。“上班就在家门口,每月能挣2000多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机械厂工作的村民马瑞霞高兴地说。
对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厂工作的贫困户,村里也没有忘记。贫困户孙连平和妻子身体不好,不能出大力,平时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十分拮据。“能拉一把一定要拉一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孙留虎说。筹措资金、办理手续、购置生产工具、寻找经营地点……在村里的支持下,孙连平干起了熟食加工生意,当上了“小老板”,目前年收入两三万元。下一步,他还打算再租几间房子,扩大生产规模。用孙连平自己的话说:“全靠党的政策好!我自己当起了‘老板’,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看着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孙留虎对未来也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按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下一步,孙码头村将充分发挥本村人才、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传承将军渡红色文化基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筹划建设红色文化旅游村,以此改变村容村貌,推动全村文化经济快速发展。
“依托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谋划建设黄河人家等乡村旅游项目,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把孙码头村打造成台前的新地标。”憧憬未来,孙留虎满怀信心。记者 贺德敬 史式灿 陈增勋 通讯员 王为峰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