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专题栏目 > 出彩濮阳人——濮阳企业家日巡礼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与米结缘 行稳致远
—— 记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1-17 07:24:47   

11月8日,雨歇雪霁,天气转晴,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记者走进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时,只见偌大的院落里车进车出,人来人往。这一长溜拖拉机是十里八乡来卖稻子的农民的,那一长溜大挂车是天南地北来拉大米的客商的,人们或卸车或装车,一片生意兴隆、产业红火的景象。“平常也没这么忙,”正忙着跟员工一起干活的董事长王洪伟笑着说,“这几天正好赶上新稻收获、新米上市,所以显得特别忙。”

1637108790(1).png

王洪伟(右)在稻田和稻农查看水稻长势。 记者 高林 摄

与米结缘

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坐落在濮阳县徐镇镇王楼村北部,王洪伟就是王楼村人。“咱这辈子与米结缘,”他说,“说来话长。”

徐镇镇濒临黄河北岸,历史上属黄泛区,土地碱化严重。民谣“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说的就是这一带。上世纪80年代初,为根治黄河滩区一穷二白的面貌,我市在濮阳、范县、台前沿黄三县推行稻改工程,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稻改工程卓有成效地改良优化了背河洼地的土壤结构,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绿油油的沃野良田,基本解决了数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稻改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推行和发展,稻田规模不断扩大,稻农人数逐年递增,一扎堆,接下来出现的情况是,稻子价格普遍下跌,稻农销售压力剧增。特别是1995年秋天,每逢徐镇镇集日,十里八村的人排着队卖稻子,一车一车的,堵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是卖方,罕见买方。有投机商贩趁机压价,稻农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丰收竟成为一种负担。王洪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得为稻农做点儿什么,要不就枉为农家子弟了。

因为不是个例,而是黄河滩区数万农家共同面临的难题,镇上、县上领导高度重视,寻找有担当的企业家拉稻农一把,帮大家迈过这道坎儿。有关领导找到王洪伟,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以解广大稻农的燃眉之急。

那年王洪伟27岁,正是热衷干事创业的年纪,手头经营着五金建材、粮油批发等生意,外带一个小有规模的预制场,算是农村较早富起来的那一批人。他本就有心帮大家渡过难关,又经领导动员,立即变卖了全部家当,筹资200万元,建设了一个精米加工厂,后发展壮大成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

厂子一建起来,机器一转起来,金灿灿的稻子一变成亮晶晶的大米,一度愁眉不展的父老乡亲都笑了,王洪伟也笑了。不仅企业一跃成为当地利税大户和龙头企业,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党和政府让咱干的事,”王洪伟深有感触地说,“哪怕看着是个坑,实际上却是岗儿。咬紧牙关登上去,就能看见无限风光。所以,不管啥时候,听党话,跟党走,保准没错儿。”

助农增收

王洪伟告诉记者,公司运转伊始,即面临两方面的考验。一是有过稻子卖不出去的经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散户种植带来管理困难,种子、农药、化肥等来源不明,存在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保证源头质量,打消农民卖稻难的后顾之忧,激发农民种稻的积极性,王洪伟决定走订单农业发展之路,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每斤稻子高出市场价四五分钱的保护价格,先后与濮阳、范县、长垣,以及山东东明等地的稻农签订回收合同。2015年,王洪伟多方筹资,在徐镇镇曹庄、后范寨、董寨等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建黄河进水闸、蓄水池等数十座基础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种田新模式。凡订单农户,公司统一提供稻种、配方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公司组建了150人的小红帽技术服务队,从育苗到收割,从灌溉到施肥,每天分片包村,全程为稻田把脉问诊,为稻农解困分忧,确保订单农户丰产又增收。

来自徐镇镇晁楼村的稻农廉庆行夫妇刚卸完稻子,看见记者,两口子仿佛都有话说。还是媳妇嘴快,抢到丈夫前头说:“俺这儿的农民最省心了,没一点风险,旱涝保收。风险都叫洪伟大哥一个人替大伙承担了。”

风险从来都与收益并存。公司生产的无公害黄河精米、绿色黄河精米、生态有机黄河精米,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畅销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2020年10月,家家宜黄河精米作为我市农业龙头产品,参加了河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博览会及豫沪战略合作和经贸对接活动,受到上海市民和粮食部门的一致好评和认可,黄河水培育的优质大米成功打进了上海大市场。

鱼水情深

王洪伟说,他打小就有一个当兵扛枪的愿望。后来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地参军入伍,但情结一直在,一直像个编外士兵似的,好唱军歌,好穿军装。有一年,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一下子长了四毛钱。一家原本与某军营有供需关系的粮站吃不消了,说如果不随行就市的话,接下来只能停止合作关系。人家也不是不了解市场行情,但年初预算没这个增项,很为难。他们找到王洪伟,问能不能先以老价格调拨两车皮军粮。王洪伟这个编外士兵的一腔热血从没凉过,可不舍得自己的“战友”犯难为、饿肚子,听闻此讯,大手一挥,就差价供应了两车皮军粮。

今年春节期间,河北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为新疆军区供应军粮的河北某单位为安全计,或者委实受线路封锁等影响,提出暂缓军粮供应。得到消息,王洪伟又坐不住了。越是形势严峻的时候,越是需要人民子弟兵的时候,大疫当前,大考当前,他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在边疆保家卫国的军人兄弟闹饥荒。他在第一时间勇敢地站了出来,组织车队前往喀什运送军粮。“上纲上线的话,”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明心有余悸地说,“这其实就是一次舍生忘死的行动。不管防护措施做到什么地步,沿途的突发情况和意外路况,仍然叫人防不胜防。从濮阳到喀什,原本就有万里之遥,加上因避开重点疫区而绕行的路程,差不多走了两万里路,一路上险象环生……”

山高水长,鱼水情深。身处豫北一隅的家家宜米业,就这样先后成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的军粮供应基地。

企业有担当,冬日有暖阳。连日来,公司日收新稻500到700吨,日走新米300到500吨。这景象已够喜人的了,可公司西边的另一片厂房里,又有大型设施在调试安装。王洪伟说,那是他们的深加工项目,准备再上两条生产线,拉长链条,进行米糠油、米粉、米饼、米糕等新产品研发生产,年底可望运行。现在日产大米500吨,明年就能日产各类米产品1000吨。“不瞒您说,”王洪伟说,“前段时间,咱市委杨书记在一次党课上表扬过我。咱可不能白叫书记表扬,得以实际行动做大做强产业,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刘文华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