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各县区围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做的有效探索,激励全市上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加翠绿。杨树、柳树舒展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搬迁就太亏了”
濮阳县王称堌镇安置区紧邻集市,超市、幼儿园、卫生室、菜市场一应俱全。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搬迁就太亏了。我们全家已经在安置区过了两个春节。换了新环境,心里亮堂了,心情也不一样了,感觉自己的头脑都清凉了。”3月11日,谈起搬迁后的感受,57岁的宋集村村民宋成玉满是兴奋,“我还创造了搬迁的多个第一: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报名搬迁的;安置区建好后,我是第一个入住的……”
为确保黄河滩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快致富,濮阳县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用产业托底,保障搬迁群众端稳饭碗、勤劳致富。
与安置区“一墙之隔”的,是该镇招商引资建设的好孩子工业园区。车间里,近百台电动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工人正抓紧时间赶制订单,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家门口上班,白天挣钱,晚上照顾老人、陪孩子,一举三得,心里踏实。”王称堌镇孙庄村脱贫户尚荣丽笑着说,“像俺一样的,厂里有600多人。”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濮阳县把扶贫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建成好孩子童车、东森日化、美施宝电器等扶贫车间(就业点)179个,安置贫困群众7100多名,人均月增收1600元以上。“留住妈、拴住娃,不离家门挣钱花”“以前无事遛牌场,如今挣钱进工厂”成为该县扶贫就业车间的生动写照。
“好孩子项目二期工程厂房已完工,设备将陆续进厂,投产后可吸纳1000人就业。届时,将承接好孩子河北平乡北方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总装生产线的全部转移。”该镇党委副书记闫素丽介绍。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重点。如何挖掘资源兴产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副市长、濮阳县委书记张宏义告诉笔者。
谈起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渠村乡大闵城村原党支部书记邹建明记忆犹新。
2018年5月15日,张宏义在该村调研时了解到,村里想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启动资金,就问村干部:“你们村有什么资源?”“除了几个废坑塘和几眼机井,啥也没有!”实在的邹建明如实回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半开玩笑的回答,却让张宏义脑海中闪现大思路:为什么不把这些闲置资源确权,实现资源变资产,以资产作为抵押贷款,这不就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了吗?
“说干就干。在多方支持下,我们对荒地、坑塘、机井、村室等村集体‘沉睡’资产进行确权办证,实现资源变资产,再以资产抵押贷款,落实资产变资金。”邹建明说,“拿到第一笔启动资金90万元,并撬动社会资本270万元,共同建设了粉条加工厂”。
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该村对粉条加工厂进行了二次资产评估,再次抵押贷款80万元,发展红薯种植1000多亩。
“我们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利用贷款资金,通过发展红薯种植、肉兔养殖、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得发展收益、固定分红,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邹建明一脸自豪。截至2020年年底,该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分红5.7万元。
同时,濮阳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产业带动、股份经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快车道。
经过积极摸索实践,濮阳县围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促产业、产业促脱贫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闵城模式”。
“大闵城模式”为濮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实现精准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当前,试点村已达到170个,实现贷款47笔、金额2168万元。
“未来农村发展前景广阔,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在外工作这么多年,最惦记的还是家乡父老乡亲,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我很高兴。”3月11日,濮阳县梨园乡西孙集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洪江说。
37岁的李洪江在北京工作超过20年,2018年开始谋划返乡创业,去年流转土地1600亩,一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玫瑰鲜切花温室大棚27座,发展花卉种植产业。
谈到未来发展,李洪江说,“未来农村发展前景广阔,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我们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144座,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优化周边村庄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以花卉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目前,西孙集村超过100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月收入超过2000元。
濮阳县农村劳动力63.4万人,2020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41.4万人。该县通过强化舆论、资金、平台、技能支持,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为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李洪江一样的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在家门口办厂,主要是创业环境好,也能给乡亲们提供一个家门口就业的机会。”3月11日,海通乡东森产业园内,乔锁城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曙昌指挥工人装卸原材料时说。
今年41岁的李曙昌,高中毕业后便外出闯荡,在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梦想——返乡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在家乡一系列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驱动下,李曙昌于2018年返乡创办东森产业园,安排当地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吸纳了大量贫困户通过金融小额贷款入股受益。
濮阳县把创业孵化园、扶贫车间、电子商务建设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的重要平台,多渠道促进创业就业。
近年来,濮阳县以助推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出发点,围绕农产品上行做文章,实现了农村电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探索出了一条农产品上行之路。
“农村电商创业成本低、参与性强,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返乡创业,实现了乡村人才回流,有力地破解了人才瓶颈制约难题。”该县商务局局长刘广勇说,“农村电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载体、新动能,将有力推动农村原有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脱贫,我们不断把业务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把生产经营的‘阵地’从生产车间延伸到了电商直播间,积极探索电商工厂合一的发展新模式。” 李曙昌说。
为拓宽企业发展道路,东森产业园根据电商发展趋势,陆续投入1000万元,打造电商小镇,开创“实景+实体”“电商+新媒体”的企业新型发展模式,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和IP,通过社交媒体的赋能,为产业园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园区正在尝试推广电商直播员模式,利用自身资源为周边群众提供免费培训和货源,培养新型创业模式。
据统计,该县2020年新增返乡创业4446人,创办经营主体927个,个体工商户2747家,带动就业2万余人。截至今年2月,新增返乡创业463人,创办经营主体463个,个体工商户388家,带动就业952人,累计返乡创业人数17426人,带动就业70640人。
“坚持以事选人,选出了新活力、新气象”
“你瞅瞅,今年丝瓜苗长势不错,只要天气给力,肯定能赶上好行市。”3月11日,王称堌镇漫渡村顺丰农业园区的丝瓜大棚里,正管理丝瓜的脱贫户鲁喜仲说,能靠着种植丝瓜脱贫致富,最感激的人是村党支部书记王贵生。
几年前,王贵生率先在村里建起种植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甜瓜、丝瓜,生活日渐富裕。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丝瓜大棚越建越多,丝瓜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建起了29座丝瓜大棚。
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漫渡村还搞起了双孢菇种植业和鹌鹑养殖业。依托这些特色产业,村民每年增收3万元至5万元。目前,该村已发展鹌鹑养殖户26户,丝瓜大棚42座,双孢菇恒温大棚9座。村里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入股分红,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濮阳县大力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工程”,着力培养了一批“多想事、善谋事、敢揽事、勤跑事、能办事”的李连成式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县委、县政府把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治理和服务能力强、能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作为村“两委”换届工作重要指标,“下深水”物色干部。
“我们坚持以事选人,围绕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突出发展村集体经济物色人选,优先考虑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其他致富项目带头人,共选出村‘两委’班子成员5987人,有致富带富项目人数5652人,占比94.40%;有致富带富项目人数实现100%。全面完成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结构‘一升一降一强’目标,选出了新活力、新气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该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德杰介绍。
迎着冉冉日出,一片片生机涌动的田野、一个个整洁秀美的村庄、一家家忙碌的扶贫产业车间,不断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程正峰 谷爱素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