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专题栏目 > 喜迎市八次党代会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满目翠色看不尽 大美龙都入画屏
—— 我市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9-15 06:28:55   

秋阳灿烂、碧空高远,五彩龙都、叠翠流金。

“每天早晚,我都要来这里遛上一大圈,看碧浪翻滚,听幽幽鸟鸣,享林间清风。这不,今天的步数又过万了!”9月10日清晨,市城区濮水公园,来自湖北的陈正明悠然说道。自前年来濮考察后,他便决定留在这里发展。在他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这很‘老家’,很‘江南’!能在这样的地方投资兴业,我觉得安心、舒心,又开心!”陈正明说。

赞誉满满,其来有自。近年来,市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拓展宜居、宜业、宜旅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以道路、河流为骨架,以城镇、村庄为节点,以农田林网为脉络,以防护林、郊野公园、林果苗木基地为面,点、片、网、带合理布局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了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双提升,在绿色崛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20余万亩,片林面积6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38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30.5%。不论置身于城区高楼之上,还是行走在黄河故道之中,皆可听松涛阵阵、赏绿海扬波、聆百禽鸣叫……

绿色,已成为展示我市风采的亮丽名片。

微信图片_20210915074820.png

范县黄河大堤绿化提升建设工程。

绿之铺展

历史的刻度,标注发展方位;时间的卷轴,写就辉煌篇章。

我市地处黄河故道,生态环境脆弱。绿色对濮阳来说,不仅是资源、财富,更是福泽后代的宝藏。

近年来,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按照《濮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着力实施生态廊道绿化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绿色富民产业发展等八大工程,将森林融于水、融于路、融于田、融于村、融于城,构建起“林水相映、林路相随、林田相依、林村相衬、林城相拥”的独具平原特色的森林生态格局。

——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大力推进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建设,并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深入推进城市慢行道、新建停车场、办公院所、居民社区等全方位增绿,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绿岛。

——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营造西部防护林带、北部龙山防护林带、东部卫生防护林带、南部金堤河防护林带等环城林系,让森林拥抱城市。

——突出成片连网、互联互通,加强城郊森林绿地、郊野公园等建设,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景观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周边生态隔离圈,形成林成片、水相连的完整绿色空间。

——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沿线为重点,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对大广高速、濮范高速、南林高速、德商高速,以及G106、G342、濮渠路等交通干道进行绿化提升,形成了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的绿化格局。

——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搭乘“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活动载体,开展村庄街道、庭院等增绿行动,逐步实现庭院花园化、乡村林果化和农田林网化,全面提升农村宜居水平。

目前,全市各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40%,乡村绿化共完成造林面积约1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22个、省级森林乡村66个、市级森林乡村268个。

微信图片_20210915075016.png

位于濮阳县渠村乡引黄入冀补淀水渠引水口的国储林第一林。

绿之辉映

碧水金堤处,鸟飞花木香。来到濮阳县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宛如走进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花开静美,栈道蜿蜒,碧波荡漾,飞鸟翔集,人们携家带口在此休闲赏景、共享幸福时光。

金堤河是黄河下游一条主要支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里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年来,濮阳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修复受损湿地,治理污染水源,建设生态工程,使其真正成为“城市之肺”,与一城百姓相依相偎。

滔滔黄河是前进的脉络,浓浓绿意是幸福的底色。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我市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力推进生态廊道提质升级,加快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构筑起守卫黄河母亲的绿色屏障。

——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2020年完成黄河大堤淤背区绿化提升3000亩的基础上,今年按照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标准,实施绿化提升5100亩,绿化长度约33公里,重要节点实行常绿和落叶相搭配、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绿化景观。尤其是黄河大堤淤背区范县段,大力种植杜仲、女贞、楸树、金枝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并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采用林苗一体或林下种植玫瑰、石楠等,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同步提升。

——黄河重点支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依托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等支流水系,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将其打造成贯穿全境的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的生态动脉。目前,我市境内金堤河、马颊河等重点水系已基本实现全线绿化贯通,绿化长度400余公里,绿化面积约12万亩。

其中,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两岸100至200米宽的范围内实现全线绿化,特别是工程清丰段全长24.5公里,按照单侧200米的宽度,高标准栽植中山杉、银杏、楸树、金枝槐等树种,同时配套建设了滨河观光路、漫行步道、森林驿站等设施,形成了“万亩秀林涵水源、一渠清水送雄安”的生动图景。

——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亮点纷呈。全市共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全市湿地保护面积8900余公顷,湿地保护率在60%以上。

——沿黄森林特色小镇扮靓家园。立足于森林资源、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沿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群众加大果树种植比例,适当栽植常绿树种和花灌木,着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市共打造绿化重点村镇357个,其中森林特色小镇12个、森林乡村示范村79个、“一村万树”重点村266个,新植果树20多万株,绿化面积1.66万亩,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

微信图片_20210915074915.png

台前县夹河乡姜庄村。

绿之演绎

绿,不仅是用来观赏的,也是用来经营的。一株树、一盆花、一片竹、一丛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台前县清水河乡孙庄村,茂密的树林下,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成千上万只大白鹅拍打着翅膀,如潮涌般赶来,疯抢地啄食着沾满露珠的杂草、野菜。“林下养鹅、养蚯蚓,洼地养鱼,俺这滩区村现在旮旮旯旯都生金。”孙庄村村民李兴才自豪地说。

同样,南乐县西邵乡李崇町村红杏种植户李国玺说,以前村子周围都是大沙丘,最高的超过房顶,一刮风眼都睁不开不说,由于粮食产量低,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现在不一样了,不光腰包鼓了起来,环境也美了。杏花开的时候,城里的游客源源不断地到这儿来,人多的时候一天要摆20多桌农家饭呢!

近年来,我市以“生态惠民、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把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建设成果作为工作出发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浆纸板加工等民生林业,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打基础,种下一片翠果新绿。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等产业。“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苗木花卉林果约15万亩,全市经济林发展到28万亩,逐步形成了南乐苹果、杏,台前樱桃,开发区桃、葡萄,濮阳县金银花等经济林发展集群,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林果苗木花卉重点基地达到100余处,亩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实现了社会得绿、群众得利。

——重特色,闯出一条兴产大道。为了给林业经济发展装上“加速器”,我市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全市林板加工企业及家具企业达到2300家,形成范县张庄木业园区和清丰县家具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化集群,202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27.57亿元,11家涉林企业荣获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惠民生,引领一方旅游天地。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依托林海、果园、花海,以及黄河故道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景观资源,统筹实施沿黄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旅游,完成濮阳县的引黄入冀补淀水源地生态游览区、范县的毛楼黄河文化纪念馆等项目打造提升,加快推进黄河滩区旅游公路提升改造、金堤河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打造多条贯穿全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把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创新构建森林康养新业态,目前已成功打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处,分别是濮上园和台前县姜庄村特色民宿。其中,姜庄特色民宿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精品民宿为抓手,不断优化康养旅游环境、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年接待旅游人数2万人次,带动周边900余人就业,使美丽环境真正转变为乡村振兴中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微信图片_20210915075111.png

龙山公园绿化提升工程。

绿之神韵

“桃花节”“杏花节”“荷花节”花香四溢,“青年林”“巾帼林”绿播心田。近年来,我市始终注重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相结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在濮阳市此起彼伏、高潮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就像人们栽下的一棵棵树木,开始深深地扎根在龙都大地。

为厚植绿色理念,我市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墙体广告、宣传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引导群众树立“共建绿色文明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理念。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认识森林、爱上绿色,我市积极创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学校等为依托,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及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设置了生态文化长廊、宣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展培训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各基地广泛与学校、共青团及社会团体开展共建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踏青、夏令营、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生态文明不断深入人心、深入千家万户。

亲身参与植树造林才能更好地强化市民爱绿护绿的意识。为此,我市将80余处上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向全社会开放,出台了《濮阳市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对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数量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踊跃投身于城市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

市树市花和古树名木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 也是城市的绿色名片。对此,我市通过评选市树市花、保护古树名木激发广大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传承森林文化、全面推进创森工作。与此同时,组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志愿服务队”,办节会,搞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让绿色生活和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正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晁自强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要求,调整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屏两区三带四组团多节点多廊道’的大绿化格局,在新一轮绿色崛起中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闫宗勇 文/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