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园地 > 名师说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诗韵流转处 青春诉真情
——记杨武子老师诗歌写作课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市实验中学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9-08 17:13:39   

秋日教室,诗意氤氲。在濮阳市实验中学毕业班的课堂上,杨武子老师正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漫游”——以课本经典为舟,载着生活触动与深情,让分行文字成为青春与岁月对话的信使。

课堂伊始,黑板上的创作指引清朗如诗:“可仿《我爱着这土地》《乡愁》作同题诗,亦可学《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以身边人事为墨,摹其形、抒己情。”两条提示更似灵感钥匙:一则“打捞生活褶皱里的触动”,让情感成诗歌根系。二则“借经典句式与意象,为深情寻栖处”。这样的简洁要求既为毕业班学生架起创作“扶手”又留足情感奔涌空间。

随后30分钟,教室陷入“安静的热烈”。有人笔尖微顿,追忆阳光斑驳的童年午后;有人低头疾书,将对家的眷恋凝为意象;有人轻蹙眉头,在“仿句式”与“抒真情”之间斟酌。杨武子老师缓行于课桌之间,时而驻足低语“试试用‘围墙’喻家,更有张力”,时而微笑颔首赞许灵动比喻。

他是课堂“摆渡人”,只旁侧点灯,任学生自主泅渡至诗意彼岸。

最后10分钟,展示环节开启。诗歌如青春心田绽放的花,次第登场,满是生活温度与创作灵光。

王语辰的《家》循《乡愁》时间线,将家比喻为“多彩画卷”“避风港湾”“高大围墙”“空荡屋子”,从“绘童真”到“只留念想”,道尽成长中对家的情感蜕变,意象流转如时光掌纹。

陈意涵的《童年》巧玩“角色互换”:“小时候,童年是动画片,我是主角,母亲是配角”“现在,童年是遗憾,我是配角,妹妹是主角”,以“动画片”“离别”为镜,照见成长中自我与他人的位置更迭。

刘德阳仿《我爱这土地》作《我爱这祖国》,以“蜜蜂”自喻,“用弱小身躯舞动”,将爱国情寄于“万花丛”“露珠”“水声”,最终“留下满是蜜的巢”,全诗既承接原诗深情又融入少年视角。

张华腾的《人来人去》,以“时间啊,请快些走”与“请慢些走”反复,织就对成长与陪伴的思索,“撑起梁柱”显担当,“赏夕阳”藏温情,“旷野之风”成时光信使。

王雨凡的《思念》化《乡愁》“空间对峙”为亲情表达:“思念是长长电话,我在屋头,父亲在外头”“思念是句句叮嘱,我在外头,父亲在屋头”,从“电话”到“满分试卷”,思念如藤蔓生长。

每首诗都伴赞叹与沉思。杨老师以欣赏者与引导者身份陪伴,他的点评非常凝练:“把经典的‘形’,融成生活的‘魂’,这是诗歌最美模样。”

30分钟创作高效,10分钟展示鲜活,杨武子老师的指引犹如春风化雨。学生在摹写中悟诗韵、在回忆中挖生活情感价值,“语言建构”“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稚嫩却真诚的诗作中悄然落地。㉔




责任编辑:冯牧羿